世界食品網

麗水市蔬菜產業“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麗農發〔2011〕81號)

   2012-03-26 689
核心提示:  蔬菜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產供應的好壞,直接

  蔬菜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產供應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團結;也是農村廣大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麗水市特色優勢產業之一。搞好蔬菜產業化經營,對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加快全市農村經濟及蔬菜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加快蔬菜發展步伐,全面提升蔬菜產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麗水市蔬菜產業實現新飛躍、新突破。根據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國發[2010]18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國發[2010]26號)、農業部《關于貫徹落實《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浙江省“十二五”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方案》、《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等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特制定本規劃。

  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因素分析

  (一)蔬菜產業現狀

  1、基本情況。改革開放以來,全市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歷了供應短缺、基本滿足需求、供應相對充裕、產業化快速發展等發展階段,蔬菜生產完成了從保障市場向增加菜農收入、發展大產業轉變。到“十一五”期未, 按統計局數據2010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71.79萬畝(含西甜瓜,不含鮮食毛豆蠶豌豆馬鈴薯)、產量119.42萬噸、產值14.9億元,其中果用瓜(西甜瓜)4.9萬畝,產量7.56萬噸,產值9908萬元;其中(下面為農業部門數據)山地蔬菜播種面積33.9萬畝、產量50.6萬噸、產值9億元。大、中棚、小棚等設施蔬菜播種面積8.5萬畝,產量20.7萬噸、產值3.78億元,其中跨度在6米及以上的大棚面積23545畝,占了設施播種面積的27.7%。微蓄微灌6955畝,山地蔬菜微蓄微灌技術已經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應用。

  根據麗水市統計局統計數據看,麗水市蔬菜播種面積從2005年到2010年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增長期,到了2010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71.79萬畝,同比增長了8.76%,全市蔬菜產量雖有所起伏,但基本穩定在118萬噸左右(見下表),產值有一持續增長,同比增長43.91%。

     “十一五”麗水市蔬菜發展情況      面積:畝;產量:噸;產值:萬元

  ??2、建立了區域特色蔬菜基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麗水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調整農區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蔬菜生產, 初步建立了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蔬菜生產基地。

  ①長豇豆基地:以蓮都區碧湖為代表的長豇豆生產基地是目前浙江省規模最大的長豇豆生產基地。通過品種、栽培設施以及栽培季節的搭配和調整,取得較好生產效益,目前全市長豇豆種植面積有6.4萬畝。

  ②菜豆(四季豆)基地:四季豆是麗水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優勢蔬菜之一,利用高山夏季相對涼爽的氣候條件生產平原地區夏季不可能栽培的四季豆,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目前,以遂昌、龍泉為代表的四季豆種植面積在5.4萬畝,其產品在杭州、上海、江蘇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③茭白(包括高山茭白)基地:茭白是麗水市又一特色蔬菜產品,目前在麗水市有4.9萬畝的茭白生產基地,僅縉云的前路、大洋等就在2萬畝以上,景寧的大際、慶元的荷地等作為新興的高山茭白基地已經達到相當規模。通過單季茭、雙季茭品種的選擇、栽培設施(露地栽培、大棚栽培)、海拔高度以及栽培方式的選擇和搭配,麗水市從4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有茭白采收,配合冷庫等,幾乎做到了茭白的周年供應。

  ④花椰菜產業:花椰菜,特別是“松花菜”是麗水市最具特色的蔬菜產品之一,是目前浙江省松花菜栽培面積較大的地區(主要在慶元縣),現有栽培面積3萬畝。

  3、現代蔬菜生產技術大量推廣,產品質量日益提高。近幾年來引進推廣大批蔬菜優良品種,蔬菜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設施栽培、塑料遮陽網,防蟲網,微蓄微灌、殺蟲燈、粘蟲板、生物農藥、嫁接、長季栽培等多樣化化增效生產技術得到了較大的推廣。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制度,強化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的質量監管,建立例行監測制度,無公害蔬菜生產在種類、數量、質量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4、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組織、規模戶得到發展壯大。培育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營銷人員,據統計,全市2010年有1500多個農民蔬菜運銷組織、178家蔬菜企業、各級蔬菜協會和蔬菜專業合作社,如麗水蓮都碧湖農產品合作社、景寧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他們通過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訂單農業方式活躍在我市鄉鎮村和大中城市,積極開展農產品收購、加工、包裝及營銷工作,并積極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源源不斷地把全市蔬菜特色產品銷往國內外大中城市。

  另外,近年來全市蔬菜種植大戶(種植規模在10畝以上或大棚設施5個以上)隊伍不斷壯大,并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據調查,2009年全市蔬菜種植規模1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有621戶、設施大棚5個以上有347戶。這些蔬菜種植大戶在全市蔬菜產業發展中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5、通過產業提升項目的實施,特色優勢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得到逐步改善。近年來,隨著設施蔬菜效益的不斷體現,麗水市大棚等設施栽培面積日益擴大,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特別是2008年開始的蔬菜產業提升項目的實施,大大增強了麗水市蔬菜栽培基礎設施。近三年來,麗水市除了云和縣外的縣(市、區)均實施了1-3批產業提升項目,中央及省級財政共投入3290萬元。山地蔬菜道路、產品收購場所、微蓄微灌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為全市蔬菜產業的提升、抗災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為全市蔬菜產業健康穩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蔬菜產業發展主要制約因素分析

  1、生產設施條件簡陋,避災抗災能力弱。技術的進步對蔬菜栽培地域范圍的擴大、栽培季節的調整以及產量的提高、產品品質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溫、光、水、氣、土壤、生物等環境條件,災害性天氣以及病蟲害的高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蔬菜產業的發展和栽培效益的提高。縱觀麗水市各主要蔬菜產區的情況,除了少數基地通過近年來蔬菜提升項目的實施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外,多數蔬菜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并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排灌條件落后,蔬菜基地缺乏避災、抗災能力。對于平原地區的蔬菜產區,由于多數是由糧田轉為菜田,在這些蔬菜基地,其原來的水利設施是以灌水為主,而改為菜地后,則要求以排水為主。這種排灌設施的落后嚴重影響了連續降雨天氣下的排水,從而在暴雨天氣、臺風天氣發生澇害,嚴重的甚至導致絕收。對于山地蔬菜而言,缺乏良好的灌溉條件影響蔬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

  ②山區道路交通條件落后,導致蔬菜運輸能力下降和蔬菜生產勞動強度的提高。麗水市山地蔬菜生產的氣候、生態等立地條件良好,但高山蔬菜生產的專業村的道路交通仍然以簡易機耕路為主,交通條件差導致蔬菜產品運輸成本提高,使得產品收購價格低于交通條件較好的產區;有的適合高山蔬菜生產、且集中連片的山地,由于不同田塊上下落差較大(一般均在60米以上,有的甚至在100米以上),而這些山地只有適合步行的山路,竹棒、肥料等生產資料以及蔬菜產品的運輸只能肩挑手提,這不僅提高了勞動強度,而且降低了勞動效率。

  ③栽培設施滯后,不僅影響了防災減災能力,而且影響蔬菜栽培效益。設施栽培已經成為提高蔬菜栽培效益、抵御自然災害的重要途徑。全市保護地栽培設施發展也相對遲緩,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度不高,使得大棚等設施栽培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2、產業化程度較低,市場競爭力弱。雖然近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快發展,但規模小,運作能力不強,組織化程度低,產業鏈松散,包括具有麗水市特色的茭白、黃花菜、長豇豆、高山四季豆、松花菜等蔬菜生產總體上仍以單家獨戶為主,經營較為分散,產業化程度不高,不利于資金、技術及物資投入,也不利于產品質量管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特色蔬菜產業化程度的提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大流通不相適應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

  同時,由于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夠,造成上市產品的商品性參差不齊,影響了市場競爭力和生產比較效益的提高,也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3、蔬菜生產技術力量薄弱,與規模生產發展不相適應。2010年全市蔬菜專業技術人員共66人,其中具有高級和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分別為17人和34人。在這支技術隊伍中,多數其實并不是蔬菜專業畢業,而且許多人員還“身兼多職”。由于蔬菜栽培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蔬菜栽培區域的擴大和新蔬菜基地的建立,均需要有一支雄厚的技術隊伍的支撐,但專業技術人員力量不足以及“身兼多職”的實際,使得他們有力不從心、分身乏術之感,這種狀況已嚴重制約蔬菜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4、從業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技術到位率低,制約了蔬菜生產效益的提高。麗水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半山區地區,長期以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廣大山區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術素質較低,雖然對于傳統作物生產有相當高的栽培管理水平,但對于技術難度相對較高的蔬菜栽培,廣大山區農民顯得比較困難。

  另一方面,目前從事蔬菜生產的勞動力基本上屬于年紀較大,青壯年從事蔬菜生產的屈指可數。勞動力的老齡化,使接受新技術、新思想的能力非常有限,加上沒有經常性的技術指導,出現較低的技術到位率、栽培效益不理想。而這種情況又反過來影響青壯年從事蔬菜生產,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5、蔬菜采后加工和市場拓展能力薄弱,難以適應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蔬菜基地所生產的蔬菜產品需要變成商品才能獲得經濟利益,這種轉變需要經過收購、貯藏、采后處理(包括加工)、銷售這些重要環節來實現。農民一家一戶生產的蔬菜產品都必須通過產品收購點收購,然后由收購人員將蔬菜產品運往各地。

  蔬菜是一種特殊商品,鮮嫩供應與難于儲運之間矛盾突出。在生產量超過就近銷售供應后,必須面向大城市,拓展銷售半徑,同時采用冷藏、保鮮、加工等手段,來延長蔬菜供應期,平衡產銷。但是,目前除了蔬菜生產較集中的產區有較大規模的營銷隊伍外,其他地區還靠農民自產自銷,或部分菜販上地收購。同時,現有加工企業普遍表現生產規模小,生產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工藝、科技含量、開發新產品能力較差等問題,市場競爭、產業優勢難以保持,導致蔬菜產品結構呈現“鮮菜比例過高,加工出口能力不足”,制約了蔬菜種植面積進一步的增長和生產效益的提高。

  (三)蔬菜產業發展有利因素分析

  1、生產發展潛在性資源優勢

  潛在性農業資源優勢是麗水市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基本保障,全市的土地、氣候等資源明顯優于我省其它地區,為蔬菜產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①土地資源。全市土地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人均占有土地面積10.65畝,為全省人均的3倍。耕地141.45萬畝,園地63.9萬畝,未利用土地160.95萬畝,可作為山地蔬菜生產的耕地面積有143.2萬畝,其中海拔大于600米的有43萬畝,蔬菜發展潛力資源極為豐富。

  ②氣候資源。麗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光、熱、水既具有水平的地域性差異,又有顯著的垂直差異,山地小氣候豐富多彩。常年平均氣溫16.9-18.5℃,≥10℃期間積溫5301-5889℃。由于地勢高低顯著,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其特點是熱量隨海拔的升高而遞減,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5℃,年有效積溫減少185-200℃,在地勢低的地區熱量條件好,地勢高的地區熱量條件差,中高山夏無炎熱,秋則涼冷。降水則隨海拔升高而增加,每升高100米增加51mm/年。水熱條件垂直差異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盆地、低丘陵區和河谷地帶的溫暖少雨層,海拔在5-300米,年均溫17℃以上,年降雨量1400mm左右;二是海拔300-850米的溫和地帶,年均溫15-17℃,年降雨量1500-1900mm;三是海拔850米以上的中高山區,屬溫涼區,年均溫15℃以下,年降雨量1700-2300mm。

  ③山地小氣候資源豐富。山地小氣候是麗水市山區氣候的重要資源之一,由陰坡、陽坡、峽谷、山脊、馬蹄形等小地形所形成的多種多樣的局部氣候,其光、熱、水的組合都各有特點,最為重要的是冬季熱量具有不同特性,夏季晝夜溫差十分明顯。我市山地氣候多樣性的特點,為多類型、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蔬菜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利用山區夏季冷涼氣候條件發展的高山蔬菜和利用浙南低海拔春季回暖早的早熟菜,具有明顯的時空互補性,周邊上海、江蘇、杭州、溫州等省(市)大中城市優質蔬菜需求量大。

  2、生態資源優勢

  麗水是浙江的高地、浙西南山地生態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浙閩六大水系干支流的源頭地區,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是發達地區中難得的一塊“凈土”, 區內“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是浙江省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

  ①水質清澈。 麗水水資源豐富,水體質量良好。全市有甌江、錢塘江、椒江、閩江、飛云江和交溪等六大水系。年平均降雨量1400-1750mm,降雨日144-202天。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03.1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87.5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量為145.47億立方米,占77.5%,地下水為42.12億立方米。人均水量8624立方米,分別為全省人均2414立方米、全國人均2700立方米的3.6倍和3.19倍,是省內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市95.2%的地面水符合國家Ⅰ、Ⅱ類水質標準,是生態資源最好的市。

  ②空氣清新。我市是浙江省的重點林區,素有“浙南林海”之稱,全市林業用地1427.9千公頃,其中有林地1303.3千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9.1%,是藍天凈氣資源的重要保障。

  ③土質潔凈。高的森林覆蓋率、清潔的水、遠離的工業為我市得到一片的潔凈土壤,是浙江這樣發達地區中難得的一塊“凈土”。

  3、地理區位優勢。

  麗水市地處長三角,長三角地區人口密集,加上我國長江流域因夏秋季溫度高,氣候干燥,時受臺風影響,極不利蔬菜生長,盡管近幾年各大中城市都加強了保護設施蔬菜的生產,但是“秋淡”的缺菜依然存在,對蔬菜需求量大,我市生產的蔬菜供應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市場,深受市民歡迎。

  金溫鐵路和金麗溫高速公路使麗水交通直接處于全國鐵路大動脈和浙江省快速交通網絡之中,過境主要省道公路高速化將實現全市2小時交通圈。昔日制約麗水發展的交通不便瓶頸逐漸消失,區位優勢正在凸現。加上區內“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是浙江省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非常適于無公害蔬菜的生產,打好生態牌,發展蔬菜生產,后發優勢明顯。

  4、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2010年,全市蔬菜面積萬畝,其中山地蔬菜面積萬畝,是全省面積較大市之一,麗水市的高山茭白、長豇豆、高山四季豆、高山松花菜、黃花菜、高山辣椒等具有一定的規模,產品遠銷杭州、上海、溫州、江蘇等各大中城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結合結合浙江省蔬菜產業的發展規劃,麗水市已經并將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浙江省蔬菜產業的發展重點。

  二、指導思想、主攻方向、發展目標、區域布局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全市蔬菜產業發展要以農業增效轉型、農民增收發展為中心,以推進現代蔬菜產業建設、實現產業可持性發展為方向,著眼農業優勢生產資源的開發應用,推進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保障全市“菜籃子”供應,提高從業菜農收入。注重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總量擴張與結構優化,充分利用蔬菜生產短、平、快優勢,加快蔬菜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二)蔬菜產業發展戰略與主攻方向

  ——鞏固城鎮常年蔬菜基地,加強近郊基地與葉菜功能區建設,提高生產水平,確保全市城鎮居民“菜籃子”供應。

  ——充分利用山區資源優勢,積極擴大提高發展山區特色商品性蔬菜生產,實施“區域布局、適地種植、形成規模特色、發展優質生態型蔬菜、鞏固拓展銷售市場、實行鮮銷加工并舉、穩步增加菜農收入”戰略,成為長三角地區山地蔬菜主產區。

  ——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廣省工、省力、生態、高產實用蔬菜栽培技術與良種,實現優質高效穩產科技興菜戰略。

  ——大力提升蔬菜流通能力,培育壯大蔬菜農業龍頭企業和生產合作組織,規范完善蔬菜社會化服務,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服務與產業的延伸。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含果用瓜、不含鮮食毛蠶豌豆)達到75萬畝,總產量達到125萬噸,產值20億元,其中山地蔬菜達50萬畝,產值15億元,城鎮常年蔬菜基地和山區特色商品性蔬菜基地蔬菜專業從業農戶戶均收入分別達到6萬元和3萬元以上,培育一大批年收入10萬以上的專業大戶,中小型加工廠企業及合作組織達200家以上,全市蔬菜商品率達到75%以上,爭取蔬菜加工轉化率有較大的增長,主產區鄉鎮都建立產地收購分級場所,全市冷藏保鮮庫達到5萬噸以上,設施蔬菜栽培面積達到11萬畝,約占總播種面積的15%。山區特色優勢商品性蔬菜區域化、規模化明顯,形成豆類蔬菜、水生性蔬菜、甘藍類蔬菜、瓜果類等優勢產業帶,成為長三角地區有特色有優勢的山地蔬菜主產區。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國內外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分級包裝水平和比例有較大的提高。

      麗水市蔬菜發展“十二五”規劃數據比對表(統計局數據)    面積:畝;產量:噸;產值:萬元

  (四)區域布局

  建立和鞏固穩定的、具有一定現代化水平的城鎮近郊常年鮮菜生產基地,布局在各縣(市、區)集鎮的郊區。全市九縣(市、區)城鎮近郊常年蔬菜生產基地面積5萬畝。

  建立面積50萬畝的五個山地特色優勢蔬菜產業帶。一是15萬畝豆類蔬菜產業帶。主要布局在蓮都碧湖、高溪的長豇豆、遂昌龍泉四季豆等為主,產區實行菜糧輪作、豆類與茄果類輪作。二是20萬畝瓜果類蔬菜產業帶。主要布局在蓮都碧湖、雙黃、仙渡,縉云東渡、方溪,青田般寮龍泉蘭巨等,以種植大棚早熟西瓜、中高海拔黃瓜、南瓜、瓠瓜為主,以及蓮都碧湖、遂昌妙高石練、慶元江根等茄子、辣椒、番茄為主。三是7萬畝水生蔬菜產業帶。主要布局在縉云大洋前路壺鎮新建、景寧大際、松陽三都、蓮都碧湖、慶元荷地、龍泉寶溪等,產區主要種植茭白、蓮藕等水生蔬菜。四是5萬畝甘藍類蔬菜產業帶。主要布局在慶元江根、嶺頭、荷地的松花菜、云和甘藍等主,產區實行松花菜與豆類茄果類輪作,逐步向龍泉景寧延伸。五是3萬畝特色蔬菜產業帶。主要布局在縉云舒洪、雙溪口,龍泉、景寧等,以種植縉云黃花菜、龍泉木槿花、景寧百合為主的。

  三、建設重點

  為確保上述發展目標的順利完成,促進山區特色優勢商品性蔬菜區域性化、規模化發展,把全市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有特色有優勢山地蔬菜主產區,在未來五年內重點做好“五個建設”和“蔬菜產業提升工程”。

  (一)五個建設

  1、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是帶動特色優勢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示范基地建設,使周圍農民有樣可學,有現場可參觀,成為新品種展示基地,新技術、新設施應用的示范窗口,現場培訓推廣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基地輻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技術的到位率。規劃期內重點建設50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2、蔬菜專業示范村建設。通過蔬菜示范村的建設,推進蔬菜規模化的發展,使特色商品性蔬菜連塊成片,連片成帶。在規劃期內重點建設蔬菜示范專業村50個。

  3、專業種植大戶建設。為加快蔬菜產業提升,進一步形成蔬菜規模化集約化,在規劃期內培育建設年收入10萬元以上蔬菜專業種植大戶500戶。

  4、營銷隊伍建設。為加強我市蔬菜產品的營銷,大力提升我市蔬菜的流通能力,在規劃期內培育建設年銷售蔬菜1000噸以上蔬菜專業銷售大戶或經紀人50個。

  5、蔬菜加工企業建設。為提高我市蔬菜加工轉化率,解決我市蔬菜鮮銷比例過高,加工能力不足問題,在規劃期內重點培育建設年加工蔬菜5000噸以上龍頭企業5家。

  (二)蔬菜產業提升工程

  1、科技推廣能力提升。生產技術創新推廣應用是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勞動者是生產力三要素之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最終需要通過勞動者來實現,菜農栽培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需要通過掌握了先進實用技術,科技人員對其進行培訓、指導來實現。

  在規劃期內,進一步健全加強縣、鄉蔬菜科技推廣網絡,特別是蔬菜生產重點鄉鎮要建立一批蔬菜技術員、蔬菜示范戶、專業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技員,積極引進、培養縣、鄉級推行責任農技員制度,成立由省、市、縣蔬菜專家組成的技術指導小組。

  在規劃期內有計劃地組織在職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不斷提高現有蔬菜生產推廣技術人員水平。把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專業技術素質列為重要工作任務。通過技術培訓,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提高科技服務能力,提高菜農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

  2、生態品牌提升。生態資源是我市最寶貴的財富,在規劃期內要充分利用“青山、綠水、藍天、凈土”這一生態優勢,做好生態品牌和和產品質量安全建設。

  在制定一批特色優勢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病蟲害的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技術,加強循環型生產技術的應用,規模化基地推行“六統一”服務,建立生產檔案、特別是建立農用投入品的使用檔案,建立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制度,并試行產品可追溯制度,從源頭上控制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為麗水市特色優勢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3、基礎設施提升。蔬菜生產基地基礎設施,是保證蔬菜質量、提高產量的重要保證。在規劃期內,對山區特色蔬菜基地,要重點提高抗旱抗災能力建設;對老基地老菜地要加強老菜地的改造,克服連作障礙。

  在主產區要建立改造一批產地分級收購市場,新建一批冷藏保鮮庫,每個縣要建立蔬菜集約化育苗廠。大力推廣山地避雨栽培與穴盤育苗技術,加強大棚設施建設,特別在農業綜合園區、蔬菜主導產業園區、精品園區要注重設施栽培區建設。

  四、蔬菜產業發展對策及保障措施

  (一)蔬菜產業發展對策

  1、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基地抗災能力,建立高效生態示范基地。蔬菜生產基地是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基礎,是保證蔬菜質量、提高產量的重要保證。對有一定規模及示范帶動性強的基地要加強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對山區特色蔬菜基地,要重點提高抗旱抗災能力,加快發展山地“微蓄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擴大應用面積;引導山地蔬菜開展避雨栽培,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對老基地老菜地要加強老菜地的改造,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進行輪換作,克服土壤板結,防止生產能力下降,同時要防止菜地環境污染。

  2、加速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蔬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生產技術創新推廣應用是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及相關部門的合作,積極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力爭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積極開展新技術引進推廣工作,開展耕作制度創新,引進推廣蔬菜生產良種良法,加速成果轉化,實施科技興菜發展戰略,為麗水蔬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要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菜農科技素質,要充分利用鄉鎮成人培訓學校對農民進行培訓,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并根據生產季節和生產發展情況印發技術資料;

  加大開展蔬菜新品種引進與推廣,加強山地微蓄微灌技術、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料、反季節栽培技術、緩解蔬菜連作障礙關鍵技術、循環生產技術等蔬菜生態高效生產技術應用;大力研究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生產技術,以提高蔬菜產業科技貢獻率。

  3、重點培育發展蔬菜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蔬菜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在蔬菜生產、加工及流通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蔬菜加工項目,開展產品分級整理、蔬菜保鮮冷藏和深加工,興建產地購銷市場和集散批發市場。按照市場的要求組織生產、銷售,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利益機制,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資金、信息等優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民共同發展。按照做大、做強、做優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加工龍頭、科技龍頭企業,優先發展聯結本地蔬菜生產基地,與廣大菜農關系緊密,促進本市蔬菜出口創匯的龍頭企業。

  4、實施標準化生產,推進品牌建設進程。在加強市場流通銷售建設同時,要增強品牌建設,品牌是無形資產,它帶來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優質名牌產品是高質量、高信譽、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集中體現,是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通行證”。切實加強蔬菜基地生產作業及產后加工全過程質量監控,實行動態管理,實施蔬菜標準化生產。指導蔬菜生產經營者建立田間管理檔案和產銷檔案。從源頭控制產品質量,加強培訓和引導,提高菜農和蔬菜加工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蔬菜集中連作種植區域及各類經濟實體的蔬菜生產基地要規范用肥用藥種類及數量,實現種植過程無害化。鼓勵各類農業經濟實體或服務組織創建企業品牌,強化品牌意識,制定并實施蔬菜生產企業標準,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的認證和加強品牌宣傳工作。

  5、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優質生態型蔬菜生產。要充分發揮我市生態資源優勢,重點培育以清潔生產和綠色、有機蔬菜為主導的生態蔬菜產業,使生態蔬菜產業成長為全市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新支柱。積極搞好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建立生產、加工、貯存、運輸全過程的質量保證和規范管理系統。清潔生產、綠色有機產品生產、環境標志的使用得到深入發展和推廣。

  (二)蔬菜產業發展保障措施

  1、做好規劃布局,推進蔬菜規模化區域化生產。一定規模的山地蔬菜基地是實現山地蔬菜產業化的基礎,按照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種植習慣和生產基礎,做好調研規劃,相對集中地科學地規劃、合理布局,培育區域特色的蔬菜產業,優化區域布局。在現有蔬菜專業村和蔬菜示范區的基礎上,連塊成片,連片成帶,強化一村一品,一鄉一品,數鄉一品,形成區域經濟特色山地商品性蔬菜。

  2、強化產業政策保障,加大產業扶持投入

  建立和完善蔬菜產業支持政策保障保護體系,保持產業政策的連續性和到位率,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的力度。發揮市本級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產業建設重點。創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縣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和項目的產業投入支持、形成國家、省、市和縣四級財政投入和社會化資金的投資合力。加強產業發展投入資金的規范管理,努力提高項目建設質量,提高產業發展資金的投入效率。

  3、完善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加強縣、鄉蔬菜科技推廣網絡,特別是蔬菜生產重點鄉鎮要建立一批蔬菜技術員和蔬菜示范戶;有計劃地組織在職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注重培養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斷提高現有蔬菜生產推廣技術人員素質,跟上科技發展步伐,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產前、產中、產后開展全方位科技服務。

  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公共平臺。建立健全公共平臺和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運行機制,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配套服務。加快蔬菜產地交易場所建設,可采取多渠道的方法,在重點產菜鄉(鎮)、交通方便的場所建立一批不同層次的產地交易市場,既有利于客商收購,也有利于群眾出售。逐步推進產地拍賣與農超對接,搞好市場交易和信息服務,實現市場信息與基地信息鏈接,按照市場信息及時指導農民調整生產,引導銷售。積極開展信貸、保險、法律、會計等服務,使蔬菜產業化服務體系逐步得到完善。

  加強蔬菜產業協會建設。發揮推進蔬菜產業協會在協調蔬菜產業產、供、加、銷關系,加強行業與政府、部門、區域間的聯系微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和推進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4、加強領導,確保蔬菜產業穩定健康。蔬菜產業要穩定健康發展,需要健全的調控系統。首先,各地進一步加強對蔬菜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機制。其次,要理順體制。要理順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充實鄉鎮蔬菜產銷技術力量。再是要加強蔬菜產銷信息研究利用,有效指導蔬菜生產。主要的基地生產和上市情況、批發市場的上市交易價格監測,通過系統分析研究,定期作出市場預測,對可能性發生的生產市場波動及時預報,以采取防范措施。四是加強各部門之間要協調配合,精心組織共同促進蔬菜產業發展。



 
地區: 浙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