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31號)和《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冀農發〔2020〕143號)精神,為加快轉變我市畜牧業發展方式,促進我市畜牧業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全市畜牧業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綠色化、生態化、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畜禽產品供應安全保障能力,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畜牧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首都兩區”功能定位,圍繞以水定產、以水定畜總要求,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為依托,以水資源承載能力、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條件為基礎,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 “一種五化”(良種化普及、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科學化防控、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加快推動全市畜牧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提升發展規模和質量效益,為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強市、換道超車的新路提供強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水定畜,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種養結合、科技創新、循環發展為路徑,以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民生改善為目標,認真落實《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35年)》和《張家口市特色農牧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要求,以水定產、以水定畜,大力推動綠色、生態、安全、優質、高效內涵式發展,實現畜牧業發展與水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2.堅持提質增效,特色突出。立足資源稟賦及區域差異,以促進畜牧產業提質增效為前提,加強規劃指導,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結構和產品結構,推進節本增效,提高畜禽綜合生產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明顯的產業發展格局。
3.堅持防疫優先,預防為主。堅持預防為主原則,實施養殖場“密罐式”管理,嚴格落實屠宰環節“兩項制度”,深化“四雙”措施,嚴厲打擊隨意丟棄和收購販賣屠宰病死畜禽行為,加強防疫隊伍和能力建設,建立動物防疫長效機制。
4.堅持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推動作用,通過政策支持、資金引導、項目帶動,完善保障體系建設,加快補齊畜牧業發展的短板和弱項。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投入畜牧業發展中來,增強畜牧業發展活力。
(三)任務目標
全市畜牧業整體競爭力穩步提高,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畜禽產品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到2025年,全市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70億元,肉類和禽蛋產量分別達到31.2萬噸、14萬噸,奶產量力爭達到200萬噸。全市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機械化率、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75%、80%、85%以上。到2030年,全市養殖規模化率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0%和90%以上。
二、重點工作
(一)加快構建現代畜牧養殖體系
1.加快發展畜禽現代種業。突出現代種業對畜牧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強當地適應性較強的糧飼兼用作物品種和畜禽良種培育和推廣,加大種豬、種牛、種羊、種雞生產基地建設力度,全面提升種業現代化水平。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加大對育種企業、科研單位的扶持力度,強化育種新技術、新方法等基礎性、公益性的研究和科研育種體系建設。配合省級部門開展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強化瀕危種質資源保護,重點抓好陽原驢、張北馬、壩上長尾雞、塞北兔等種源保護利用,將我市建成國內知名特色畜牧種業強市。到2025年,全市種豬供種能力達到250萬頭,牛良種供種能力達7萬頭,肉羊良種供種能力達0.8萬頭,驢良種供種能力達3萬頭,雞良種供種能力達7000萬只。(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等負責,縣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縣區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健全飼草飼料供應體系。落實“糧改飼”政策,抓住旱作雨養、休耕種草有利機遇,打造優質飼草基地。大力推進休耕種草,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加大天然草場修復改良力度,提高飼草質量和產量。鼓勵支持河北君樂寶乳業集團等大型乳業企業,配套建設現代化高效牧草示范基地。全面推廣飼料精準配方和先進飼料加工技術,鼓勵現有大中型飼草飼料加工企業擴建或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飼草飼料加工能力。到2025年,全市禾本科燕麥草和飼用“張雜谷”種植面積發展到65萬畝,優質飼草在滿足我市畜牧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實現適度外銷,全力打造晉冀蒙飼草供應中心。(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等負責)
3.提升規模化養殖水平。以種養結合、適度規模養殖、規模經營、家庭農場建設為重點,引導養殖場(戶)改造基礎設施,擴大養殖規模,提升標準化養殖水平。嚴格落實以水定畜要求,鼓勵支持大型企業在適宜發展區布局建設現代化生豬、奶牛養殖場,在適度發展養殖區布局建設肉羊、肉牛、肉雞養殖場。引導養殖大戶和家庭養殖場組建專業合作社,提高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到2025年,全市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達到75%。(市農業農村局負責)
4.扶持中小養殖戶發展。加強對中小養殖戶的技術指導和政策幫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強行清退中小養殖戶。支持大型養殖企業發揮資金、市場和管理優勢,與中小養殖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提檔升級。加強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壯大畜牧科技服務企業,為中小養殖戶提供良種繁育、飼料營養、疫病檢測診斷治療、機械化生產、產品儲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實用科技服務。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作用,引領中小養殖戶提高生產、疫控技術和產品收益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等負責)
5.提升畜牧業機械化水平。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養殖場(戶)購置的各類畜牧機械設備進行補貼。大力開展部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建設,全面配備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機械裝備,引進推廣全株玉米收儲和牧草收割、打捆、加工等機械設備。到2025年,全市創建省級以上示范場達到30個;全市生豬、蛋雞、肉雞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肉牛、肉羊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大型規模養殖場全部實現全程機械化。(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負責)
(二)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
6.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嚴格實施養殖場戶“密罐式”管理、屠宰企業“高壓式”管理和駐場官方獸醫“問責式”管理。全面落實企業自檢和駐場派駐官方獸醫“兩項制度”,依法督促畜禽養殖、販運、屠宰加工、無害化處理等環節從業者,履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主體責任。持續開展大清洗大消毒、生豬運輸車輛全程監管和養殖、屠宰企業提檔升級“三大行動”,指導養殖、屠宰龍頭企業建設清洗消毒中心,將所有畜禽運輸車輛納入備案和信息化監管。規范畜禽經紀人、販運單位和個人,經營運輸畜禽及其產品等從業行為。(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等負責)
7.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嚴格落實動物防疫屬地管理責任,明確監管責任單位和職責分工,完善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動物疫情測報站建設,強化重大動物疫情監測排查,健全疫情信息報告和獎懲制度;健全突發動物疫情應急機制,加強物資儲備和應急演練;實施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開展春秋兩季集中免疫和免疫抗體效果監測,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水平。充分利用河北智慧獸醫云平臺,實現動物疫病防治信息化管理。加強口岸動物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口岸監測、檢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張家口海關等負責)
8.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落實國家北部區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各項措施。加快建設入境動物及動物產品指定通道,統籌動物疫病防控、畜禽及畜禽產品調運監管和市場供應。指導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無疫小區,提高養殖生物安全水平。以種畜禽場為重點,開展垂直傳播性動物疫病凈化,建設一批凈化示范場。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病死畜禽收集、處理設施,嚴厲打擊收購、販運、銷售、隨意丟棄病死畜禽等違法違規行為。(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等負責)
9.健全動物防疫機構隊伍。充實市縣獸醫力量,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健全市縣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配齊配強動物疫病防控專業技術人員。落實生豬大縣鄉鎮動物防疫特聘計劃,充分發揮執業獸醫、鄉村獸醫作用。探索建立村級動物防疫員與第三方獸醫隊伍相結合的基層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和撲滅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編辦、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財政局等負責)
(三)穩步推進畜牧業融合發展
10.做大做強畜牧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優質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區域特色經濟。加快培強一批經營規模大、資源整合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聯合大中型養殖場,發展養殖基地,推進大型畜禽養殖企業與飼料、獸藥企業、畜禽屠宰加工企業聯合,實現全產業鏈經營。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建鏈、延鏈、補鏈,擴大產業集群規模。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機制,逐步由契約聯結、服務聯結向資產、資本聯結方向發展,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負責)
11.加強畜牧品牌建設。加快培育具有張家口特色的畜牧產業品牌,推進畜牧產業營銷品牌化。引導畜牧企業完善內部管理,健全制度體系,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檔次,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草原綠色品牌。利用地標認證平臺,積極開展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工作,引導支持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組織申請注冊商標,把品牌做大做響。推進龍頭企業掛牌上市力度,支持養殖加工企業在主板、新三板等掛牌上市,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發展后勁。(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負責)
12.加快畜牧產業融合發展。依托壩上地區草原公園和國家示范牧場建設、崇禮奧運生態示范牧場建設、壩下農業公園建設,以奶牛等畜種為重點,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以畜牧業龍頭企業與家庭牧場、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為紐帶,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集約化配置,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康養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一批精品牧場。(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負責)
(四)打造現代加工流通體系
13.大力發展畜禽屠宰加工業。加快生豬屠宰行業轉型升級,鼓勵大型屠宰企業向上下游延伸,養殖、屠宰、加工、配送、銷售一體化經營。加快屠宰行業整合,引導屠宰點開展生豬屠宰、肉類配送綜合業務,大力發展自宰經營。持續開展國家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廠和省級畜禽屠宰標準化廠創建活動。(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14.大力發展乳制品加工業。瞄準世界及國內奶業20強,引進一批大型乳品加工項目,鼓勵君樂寶旗幟乳業、長城乳業等骨干乳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做大做強。支持企業優化乳品結構,重點發展嬰幼兒乳粉和巴氏殺菌乳,穩步提高中高端乳制品產量,積極開發奶酪、黃油、冰品等新產品,加快形成中高檔產品為主體、特色乳制品為補充的供給體系。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持續提升乳制品品質。支持奶農以開辦“奶吧”等方式發展乳制品加工,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小型乳品加工企業。到2025年,全市嬰幼兒奶粉產量達到7萬噸。(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15.大力發展畜禽產品冷鏈物流業。清理畜禽屠宰“空殼企業”和“休眠企業”,空出的設置規劃優先向優勢養殖區域調整使用。引導屠宰企業向畜禽養殖主產區轉移,推動就地屠宰,促進運活畜禽向運肉轉變。鼓勵新建畜禽定點屠宰企業建設冷藏儲備庫、低溫分割車間等冷藏加工設施,配備冷鏈運輸車輛,提高冷鏈儲存、運輸能力。推動物流配送企業完善冷鏈配送體系,拓展銷售網絡。完善“點對點”調運制度,規范活畜禽跨區調運管理。(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等負責)
16.提升畜牧業信息化水平。鼓勵養殖企業引進智能化、信息化設備和技術,實施“互聯網+現代畜牧業”行動,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持續推進智能化奶牛場建設,實現奶牛發情自動揭發、產奶量自動上傳、飼料配方精準控制、環境溫濕度在線監測、生鮮乳質量全程追溯。支持生豬養殖企業應用豬臉識別、機器人巡檢、飼料精準投放等新技術,提高養殖自動化水平。加強畜牧業物聯網建設,直聯直報生產經營信息,實現全產業鏈信息化閉環管理,提高統計監測和市場預判的準確性。大力培育第三方信息機構,為養殖場(戶)提供技術、營銷和金融等信息服務。到2025年,奶牛場實現智能化全覆蓋,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全部實現經營管理智能化。(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張家口調查總隊等負責)
(五)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
17.全面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堅持突出重點、市場運作、梯次推進、逐縣消號,整縣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通過堆肥發酵、肥料化利用、沼氣和天然氣能源化利用等途徑,減少糞污存量、控制增量。重點支持畜牧大縣開展種養結合試點項目,建設一批糞污密閉發酵貯存設施,配置還田設施裝備,加快推進機械化施肥。對現有規模養殖場配套設施建設實行分級管理,支持逐級提升,推動糞污處理設施向高水平發展。對新建規模養殖場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對畜禽糞污全部還田利用的養殖場(戶)登記管理,建立臺賬,養殖場(戶)不需要申領排污許可證。到2025年,全市畜禽糞污處理設施一級場比例由15%增長到35%,二級場比例由35%增長到50%,三級場比例由50%降低到15%。(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負責)
18.全面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整治行動。全面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整治行動,確保不污染地下水、確保養殖場周邊居民生活環境無異味、確保鄉村環境潔凈、確保不污染場外環境。對所有規模養殖場逐一排查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立整治管理臺賬,對存在設施配建不到位、運轉不正常、糞污處理不規范等問題的養殖場,限期整改到位,情節嚴重的依法依規處理。(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等負責)
19.全面促進農牧循環發展。加強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提升草原生產能力,綜合利用飼草、秸稈等資源發展草原畜牧業。支持中小規模場通過堆漚發酵,就地就近還田,提高土壤肥力。引導社會資本在養殖密集區建立大型沼氣工程和有機肥廠,為改善蔬菜、水果品質提供精細化有機肥。支持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配套建設液體糞肥田間貯存池、輸送管網設施,示范帶動糞肥還田,減少環境污染。(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林草局、市生態環境局等負責)
20.全面提升綠色養殖水平。堅持養殖規模與水資源、環境容量、土地承載能力相匹配,優化調整畜禽養殖布局,降低環境風險。嚴格執行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范,依法加強飼料中超劑量使用銅、鋅等問題監管。實施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藥物飼料添加劑退出和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加強獸用抗菌藥綜合治理。開展畜牧業綠色發展評價,推廣綠色發展配套技術,提升區域畜禽養殖可持續發展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等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建立適合本地實情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溝通聯系制度和情況通報制度。各縣區政府對本地區發展畜牧業生產、保障肉蛋奶市場供應負總責,加強“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督導考核。(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二)保障發展用地。結合地方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籌解決畜禽養殖用地需求。養殖生產及其直接關聯的畜禽糞污處理、檢驗檢疫、清洗消毒、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一般耕地。畜禽養殖設施原則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農田,涉及少量永久基本農田確實難以避讓的,允許使用但須補劃。加大林地對畜牧業發展的支持,依法依規辦理使用林地手續。鼓勵節約使用畜禽養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草局等負責)
(三)加大政策扶持。落實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政策。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畜禽產品初加工等環節用水、用電優惠政策。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現有渠道,加強對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創建和畜禽產品冷鏈運輸配送體系建設的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推進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抵押貸款,支持具備活體抵押登記、流轉等條件的地區按照市場化和風險可控原則,積極穩妥開展活畜禽抵押貸款試點。大力推進畜禽養殖保險,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自主開展畜禽養殖收益險、畜產品價格險試點,逐步實現全覆蓋。支持其他符合條件的融資擔保機構為畜牧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融資擔保服務。(市財政局、市銀保監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四)加強指導服務。完善市場動態預警分析機制,定期發布動態信息,指導養殖場(戶)按市場需求生產。加大對畜禽養殖場戶養殖人員、管理骨干和畜牧技術人員進行分層次培訓。研究制定牛羊肉等重要畜產品保供和市場調控預案,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落實“放管服”改革措施,簡化畜禽養殖用地取得程序,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動物防疫條件審查、種畜禽進出口等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張家口海關等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