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北京市健全全程全面全員管理模式,全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

   2021-02-19 農業農村部589
核心提示:近年來,按照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積極強化首善標準,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統領,以整市推進國家
近年來,按照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積極強化首善標準,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統領,以整市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合力打造綠色生產、全程監管、產品優質、品牌過硬的“北京市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示范區”為核心,持續完善全程、全面、全員管理模式,落實順向推動和逆向監管措施,積極提升北京市農產品生產源頭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樹立安全農業品牌形象,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確保了北京市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和農產品消費安全。


  一、推行全程管控理念,強化源頭治理,提升綠色生產能力


  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出來”“管出來”為核心,保障源頭生產安全;以農業安全品牌“樹起來”為動力,開展產銷銜接反向促進質量提升;以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為抓手,推進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管。


  一是實施標準化生產,規范和提升主體自控能力。自2011年起,北京市每年投入資金近1000萬元,持續實施農業標準化基地“區級建設、備案管理、市級評定、優級獎勵”的動態管理制度,強化全程管控理念,開展全程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提升主體自控能力和標準化水平。北京市現存農業標準化基地達到1220家,其中市級優級基地513家,全程標準化示范基地58家,農業標準化基地覆蓋率約61.8%。


  二是大力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樹立安全品牌形象。持續加強綠色、有機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保護工作。實施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檢測、生產補貼政策,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帶、示范區,2020年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率達到12.5%。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支持“北京鴨”、“上方山香椿”等4個產品培育發展,推動生產標準化、產品特色化、身份標識化、全程數字化。


  三是創新綠色生產機制,護航源頭安全生產。創建三級植物醫院,以全程綠色防控體系為指引,以專項補貼為支撐,推廣綠色高效投入品,促進對癥下藥和精準用藥,實現農藥、肥料使用量負增長,從源頭保障綠色生產。


  四是強化品牌推介,助推主體自控能力提升。以質量安全為核心,開展品牌遴選推介,遴選出123家“好品牌”、“好園區”。建立“優農佳品”平臺,加強宣傳推介,擴大安全品牌影響力,促進優質優價。加大市場推介和品牌宣傳,提升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樹立消費信心。


  五是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為產銷全程管控提供抓手。充分開展基層調研,進行制度研究;聯合園林綠化部門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對北京市各區進行工作部署;統一了合格證規格樣式,編制了《北京市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工作手冊》,開發了“北京市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公共服務平臺”,并與“北京市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名錄”和“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無縫對接;通過建立試點分類探索合格證開具模式,指導北京市各區開展試行工作。目前北京市13個涉農區的637家主體開具了合格證,共開出200.2萬張合格證,附帶合格證上市的農產品9.88萬噸。


  二、實施靶向監管和整體創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


  通過點面結合,全面消除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推進整體創建,提升全市,特別是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落實三級督導巡查機制,實現主體管控全覆蓋。


  一是實施市、區、鄉鎮三級現場監督檢查,實現生產主體巡查督導全覆蓋。對農業生產主體進行技術服務、現場檢查、巡查指導,發布安全生產操作指南,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現場檢查規范,督促生產主體嚴格依法依規科學使用投入品、規范生產檔案記錄、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市級日常督導巡查覆蓋率不低于10%,區級不低于30%,鄉鎮級達到100%。


  二是實施“四位一體”監測,全方位把控質量安全風險。建立風險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監測、監督抽查“四位一體”風險管控機制,不斷強化風險因素分析會商、檢打聯動、問題主體約談、行政掛牌督辦等工作機制,及時研判風險、發現問題,實施重點管控與精準打擊。每年市級抽檢樣本1.6萬余個,區級檢測樣本40萬余個,覆蓋北京市所有主要農產品和國家規定的所有檢測項目。


  三是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凝聚監管合力。圍繞薄弱環節、問題風險、重點領域,實施靶向監管,嚴防、嚴管、嚴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實施“問題鏈”跟蹤管理,強化發現問題和持續改進提升,并由點及面從根源解決問題;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信用等級管理、追溯體系和監管信息系統,構建“信用環”,貫穿主體管理的全過程;建立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前置評價制度,構建“生態圈”,實施政策扶持聯動機制。


  四是創新實施區級綜合質監站和鄉鎮管理站分級評估,夯實基層體系建設。完善市、區、鄉鎮三級監管體系,自2016年開始,創新開展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質檢站和鄉鎮管理站分級評估,查找問題,著力提升基層監管薄弱點。目前,共評出1個“5星”、7個“3星”區級質檢站,106家鄉鎮管理站達到“良好級”以上。


  五是全面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和北京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示范區建設,整體提升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水平。以提升全市,特別是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為核心,近年來,市級及轉移支付共安排相關專項資金超過2.5億元,全面推進“兩個創建”工作落實。通過三年創建,北京市13個涉農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通過突出綠色優質生產、首都菜籃子安全和區域聯動,基本完成打造綠色生產、全程監管、產品優質、品牌過硬的“綠色優質安全示范區”目標。


  三、推行基層網格化智慧監管,構建全員監管體系,形成齊抓共管好局面


  一是組織開展生產主體信息普查和動態更新,摸清農業生產底數。自2015年起,北京市組織以區為單位,開展農業生產主體信息普查和核對錄入生產主體信息庫,實時掌握全市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責任人、地址、產品品類、規模、認證、投入品來源、產品追溯等16個方面的質量安全監管相關信息,主體總數14.6萬戶,其中規模化生產主體2075個(蔬菜1139個、糧經235個、畜牧481個、水產220個)。同時,實現了規模主體生產基地位置GPS定位上圖、主體信息及時更新。


  二是延伸監管鏈條,充實基層監管人員隊伍。統籌調動農業農村系統各方力量,形成齊抓共管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一方面進一步明確北京市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職責,突出對農戶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技術“應知、應會、應做”的培訓宣傳技術培訓;一方面通過組織開展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技術培訓和大比武活動,提升基層檢測技術水平,為監管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充分發揮村級全科農技員和防疫員隊伍作用,賦予其基地巡查、質安宣傳、質量管控等工作職責,強化對生產一線的服務與管理。探索將生產企業(基地)無公害內檢員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員和引導員,每年組織對其進行培訓,宣傳帶動周邊農戶加強主體責任意識和示范帶動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


  三是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市級重點構建追溯系統,區級強化硬件配備,加快企業、合作社、散戶三類主體追溯試點推廣應用,推進與國家追溯平臺以及北京市重要產品追溯體系的互聯互通,實現自產農產品的流向可查、全程可追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應用,將市區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服務、檢測、檢查、執法等信息錄入系統,與生產主體數據關聯、統合、分析。逐步構建生產主體信用等級評價體系,推進監管工作向個性化服務、差異化管理、精準化打擊、全方位控制的智慧監管轉變。


  四是探索推進基層網格化智慧監管。在信息化監管體系建設和生產主體信息庫的基礎上,按照“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履責”的原則,安排延慶、平谷、房山試點開展以農業生產主體為基本單元的網格化管理,重點推進鄉鎮和村級網格員隊伍建設和責任落實。市級重點推進網格化監管與監管信息系統的有效銜接;各試點區擬定方案,以鄉鎮為單位定格劃片到區級相關部門;各鄉鎮以村為單位責任到鎮級管理人員,重點強化網格內企業、合作社、生產大戶、連片地塊的巡查指導和督促整改;各村統籌多方資源,建立村級網格員隊伍,發揮點對點、面對面和傳幫帶作用,強化對農戶的指導培訓。下一步,擬通過市級轉移支付資金,每年安排850萬元,開展基層網格化智慧監管示范鄉鎮建設,重點推進鄉鎮和村級網格員隊伍建設和責任落實。


  五是積極推進區域協作,推動環京一體化監管。簽訂京津冀三地合作協議,聯合建立了京津冀農產品質量安全協同監管長效機制,加大供京基地建設,開展京津冀聯合執法檢查行動,強化質量管控聯動,確保安全供應。構建北方九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溝通交流機制,每年召開區域協作交流會,促進區域間協調協作、信息互通、形勢會商、執法監管、應急處置等協調聯動。



日期:2021-02-19
 
地區: 北京
行業: 糧油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