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凸顯了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文件明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
茶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富農產業。發展茶產業既可以提高茶農收入、振興經濟,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游,還能提升文化內涵、唱響品牌。 “十四五”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期,茶業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功效平衡發展上,茶鄉承擔著提升有效供給的基礎,同時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核心之處不言自明。同時,我國茶產業正進入全面提高茶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期。只有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茶產業才能在搶占全球茶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征程上步履從容。
堅守產業扶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與“脫貧攻堅”相比,鄉村振興重點在致富。茶產業關系千萬茶農,在產茶區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涉及產業振興、生態文明建設、鄉村建設等多個方面。全面推進茶業現代化進程中,核心點在于:堅持綠色發展,確保食品安全,同時強化科技與裝備的技術支撐,豐富茶葉優質供給;依托茶葉優勢資源,構建現代茶葉產業體系,豐富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推進經營體系現代化和豐富社會化服務內容,支持市場主體建設,促進茶葉經濟發展;提升面對茶農的基礎服務水平,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從而有效提升茶農收入增長。
把握“5年過渡期”,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
“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同時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此,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時間上,5年過渡期和“十四五”規劃相結合,讓產業政策的銜接有了緩沖和調試的階段。對茶產業而言,2020-2035年是中國現代農業加速發展機遇期,2021-2025這五年時值起步加速階段,正是產業補齊短板、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產業建設的主題將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激發活力,提高發展質量效益。
為更好的服務中國茶產業,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已正式啟動了“國茶振興”五年計劃,分別聚焦市場、品牌、消費、文旅、鄉村五個年度主題,循序推進“十四五”期間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板塊建設。2021年度的主題是消費振興。計劃通過鞏固中國茶葉營銷年工作成果,完善國內市場通路,推動文旅建設,持續開展跨界合作、消費引領、爭取政策,繼續舉辦“國際茶日”“全民飲茶月”等主題活動及各地茶事活動,力促供需雙側發力,擴大茶葉消費,并開展公益助農茶展示推介活動。
科技引領國茶振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綠色發展
“強化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提升防控能力。”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
綠色、生態、潔凈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茶葉產品整體質量安全總體水平穩步提升。打造綠色茶業的生產技術和模式,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除了提升行業意識與自律,更需要切實優化茶業生產配置,通過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創新,整合分散的種植環節,帶動茶農按標生產、規范管理,全面推廣茶園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減肥減藥技術,落實茶葉全程標準化生產,實現資源的高效化。
2.科技支撐
“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
對茶產業而言,生產的人力依賴是制約產業高速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強茶業產業技術的優化和設備的更新是為了更好地改善相關問題。茶園配套裝備研發推廣與災害預警、智能管理有機結合,有助于打造茶產業智慧種植服務平臺,實現茶產業種植環節的可視化、精細化、規范化管理,增強茶葉種植環節的效益和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
文件中,單獨列項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茶樹是原產我國的一種重要經濟作物,幾千年的栽培史積累了豐富的茶樹種質資。種業對茶產業的支撐,重點在于全鏈條組織體系的建立,涵蓋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等多個方面。
3.產業體系
“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 ‘領跑者’。”
“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茶葉現代化發展,需要依托完整地現代化產業體系,讓產業多元化并可持續發展,以此提升產業鏈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打造全新的經濟體系,進而實現農業效益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4.流通網絡
“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
“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
“十四五”時期,茶產業的一個重點任務就是優化供給,適應和引導需求升級,引導整個產業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包括積極引導廣大茶農和茶葉生產企業注重產銷平衡和產品結構平衡,注意供應中不同檔次、不同風格、不同功效、不同定位產品組合。
5.產業融合
“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園區建設。”
我國茶鄉眾多,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把握定位、差異競爭、彰顯功能、錯位發展,體現出每個茶區的獨特個性和歷史文化特點,把鄉村傳統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養生文化與茶產業產品開發、企業培育、品牌打造結合起來,打造推介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線路、茶鄉,豐富消費者的旅游產品選擇。
(因篇幅較長,文章有刪減,全文請查閱2月《茶世界》。)
日期:2021-02-23
“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
茶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富農產業。發展茶產業既可以提高茶農收入、振興經濟,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游,還能提升文化內涵、唱響品牌。 “十四五”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期,茶業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功效平衡發展上,茶鄉承擔著提升有效供給的基礎,同時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核心之處不言自明。同時,我國茶產業正進入全面提高茶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期。只有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茶產業才能在搶占全球茶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征程上步履從容。
堅守產業扶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與“脫貧攻堅”相比,鄉村振興重點在致富。茶產業關系千萬茶農,在產茶區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涉及產業振興、生態文明建設、鄉村建設等多個方面。全面推進茶業現代化進程中,核心點在于:堅持綠色發展,確保食品安全,同時強化科技與裝備的技術支撐,豐富茶葉優質供給;依托茶葉優勢資源,構建現代茶葉產業體系,豐富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推進經營體系現代化和豐富社會化服務內容,支持市場主體建設,促進茶葉經濟發展;提升面對茶農的基礎服務水平,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從而有效提升茶農收入增長。
把握“5年過渡期”,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
“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同時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此,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時間上,5年過渡期和“十四五”規劃相結合,讓產業政策的銜接有了緩沖和調試的階段。對茶產業而言,2020-2035年是中國現代農業加速發展機遇期,2021-2025這五年時值起步加速階段,正是產業補齊短板、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產業建設的主題將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激發活力,提高發展質量效益。
為更好的服務中國茶產業,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已正式啟動了“國茶振興”五年計劃,分別聚焦市場、品牌、消費、文旅、鄉村五個年度主題,循序推進“十四五”期間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板塊建設。2021年度的主題是消費振興。計劃通過鞏固中國茶葉營銷年工作成果,完善國內市場通路,推動文旅建設,持續開展跨界合作、消費引領、爭取政策,繼續舉辦“國際茶日”“全民飲茶月”等主題活動及各地茶事活動,力促供需雙側發力,擴大茶葉消費,并開展公益助農茶展示推介活動。
科技引領國茶振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綠色發展
“強化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提升防控能力。”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
綠色、生態、潔凈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茶葉產品整體質量安全總體水平穩步提升。打造綠色茶業的生產技術和模式,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除了提升行業意識與自律,更需要切實優化茶業生產配置,通過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創新,整合分散的種植環節,帶動茶農按標生產、規范管理,全面推廣茶園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減肥減藥技術,落實茶葉全程標準化生產,實現資源的高效化。
2.科技支撐
“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
對茶產業而言,生產的人力依賴是制約產業高速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強茶業產業技術的優化和設備的更新是為了更好地改善相關問題。茶園配套裝備研發推廣與災害預警、智能管理有機結合,有助于打造茶產業智慧種植服務平臺,實現茶產業種植環節的可視化、精細化、規范化管理,增強茶葉種植環節的效益和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
文件中,單獨列項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茶樹是原產我國的一種重要經濟作物,幾千年的栽培史積累了豐富的茶樹種質資。種業對茶產業的支撐,重點在于全鏈條組織體系的建立,涵蓋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等多個方面。
3.產業體系
“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 ‘領跑者’。”
“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茶葉現代化發展,需要依托完整地現代化產業體系,讓產業多元化并可持續發展,以此提升產業鏈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打造全新的經濟體系,進而實現農業效益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4.流通網絡
“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
“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
“十四五”時期,茶產業的一個重點任務就是優化供給,適應和引導需求升級,引導整個產業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包括積極引導廣大茶農和茶葉生產企業注重產銷平衡和產品結構平衡,注意供應中不同檔次、不同風格、不同功效、不同定位產品組合。
5.產業融合
“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園區建設。”
我國茶鄉眾多,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把握定位、差異競爭、彰顯功能、錯位發展,體現出每個茶區的獨特個性和歷史文化特點,把鄉村傳統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養生文化與茶產業產品開發、企業培育、品牌打造結合起來,打造推介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線路、茶鄉,豐富消費者的旅游產品選擇。
(因篇幅較長,文章有刪減,全文請查閱2月《茶世界》。)
日期: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