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具有營養健康、投資少、見效快、土地產出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和適應性強等特點,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中國是全球主要甘薯生產、消費和出口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山東農業大學調研組對近5年我國甘薯產業發展進行了調研和分析,甘薯作為我國特色優勢農產品,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至2018年,甘薯年產量呈穩步增長態勢,維持在7000萬噸以上;甘薯消費結構繼續向飼料占比減少、鮮食和加工占比增加的趨勢發展。各類型占比中鮮食型需求呈增長態勢,淀粉型需求基本保持穩定,消費需求總量穩中有升,特別是以薯脯為代表的健康輔食消費量逐年上升;甘薯價格總體穩定,價格波動風險低,市場穩定性較好;近5年中國甘薯出口貿易量額呈逐年上升趨勢,2019年出口量略有下降,但出口規模仍居全球前列;從未來發展前景看,以鮮食和薯脯類消費為主的新產品研發將給甘薯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一、甘薯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甘薯種植分布廣泛,主產區相對集中,種植總面積相對穩定,種植面積和產量始終穩居全球首位。
(一)種植規模及全球地位
1.種植規模相對穩定,主產區相對集中。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1961-2017年甘薯種植面積和產量變化如圖1所示。近5年種植規模維持在5000萬畝以上,隨著品種改良和種植水平的提高,總面積呈下降趨勢,但總產量基本保持穩定。
——面積(千公頃) ········ 產量(萬噸)
圖1 中國甘薯種植面積和產量
數據來源: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我國甘薯種植主要集中在淮海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等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有四川、廣西、河南、山東、重慶、廣東、安徽等省(直轄市)。考慮氣候條件、生態、行政區劃、栽培面積、種植習慣等,一般將甘薯種植區劃為三大區,即北方薯區、長江中下游薯區和南方薯區。
2.產量相對穩定,始終穩居全球首位。2015-2019年,我國甘薯產量總體穩定在7100萬噸左右。據FAO統計,我國是世界上甘薯產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以全球36.7%的甘薯種植面積貢獻了63.8%的產量,總體種植規模和產出水平均居世界第一,單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
3.甘薯品種主要分為淀粉型和鮮食型兩類。實際種植生產中主流甘薯品種較為集中,排名前5的品種分別是商薯19(淀粉型)、廣薯87(鮮食型)、龍9(鮮食型)、蘇薯8號(鮮食型)、湘輻1號(鮮食型),品種集中度達46.8%。主要甘薯品種前9名見表1。
表1 主要甘薯品種
數據來源:我國甘薯種植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17年)
除有少量企業或園區規模種植外,我國甘薯大多以小而散的農戶種植為主。生產組織模式以農戶自產自銷為主,其他經營模式為輔。
(二)消費現狀分析
據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固定觀察點2017年調查,我國鮮食型、淀粉型和紫薯型甘薯的種植面積比例大約為48:47:5。各地區甘薯類型差異明顯,南方薯區以鮮食型為主,鮮食型和紫薯型占比約68%和21%,淀粉型占比僅10%左右;而長江中下游薯區淀粉型比例則超過50%;北方薯區淀粉型與鮮食型占比大體相當。三大薯區甘薯品種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三大薯區甘薯品種結構
數據來源:我國甘薯種植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17年) 作者:陸建珍 汪翔等
(三)加工流通現狀分析
1.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加工業發展相對緩慢。甘薯加工大部分用作薯脯、薯片及烤紅薯等傳統加工,目前出現了發酵法和酶法等新的加工方式,產品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甘薯莖葉除作飼料之外,也具有藥用價值。
2.流通渠道和方式
(1)薯農-加工企業。此類方式主要以淀粉型甘薯為主,薯農收獲后直接將甘薯賣給加工企業,約占淀粉型品種的95%以上。
(2)薯農-經紀人-加工企業。薯農將生產出來的甘薯通過甘薯經紀人賣給企業進行加工。這種形式在甘薯主產區,特別是加工集中區較常見。
(3)薯農-網絡零售商-消費者。網絡零售商指網上商城、大型電商。農民將甘薯出售給網絡零售商,零售商將甘薯加工成產品后通過零售商或其它渠道供應給消費者。
(四)進出口現狀分析
中國甘薯主要進口來源國為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少量進口來源于韓國、泰國、加拿大等。2010-2014年,僅從印度尼西亞的進口量占比就保持在70%以上。近兩年,美國對中國甘薯出口量顯著增加。據FAO數據,2017年世界甘薯進口量前10位的國家分別為英國、荷蘭、加拿大、德國、法國、比利時、日本、美國、泰國、新加坡;出口量前10位的國家為美國、荷蘭、中國、西班牙、越南、加拿大、埃及、英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中國甘薯主要出口中國香港、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及英國、德國、荷蘭、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其中2019年我國出口甘薯(包括甘薯干、冷或凍甘薯、鮮甘薯等)共計3971.8萬公斤,進口約為40萬公斤(圖3)。我國甘薯出口額前10的主要國家和地區見表2。
表2 2017年我國甘薯出口額前10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數據來源:中國甘薯及其加工品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陸建珍)
圖3 2011-2019年中國甘薯出口量及出口金額統計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五)市場價格變化分析
對批發零售商調研結論表明,淀粉型品種價格相對穩定,一般為每斤0.3-0.5元,鮮食型因品種和產地差異,價格一般在每斤0.5-2.0元之間。從年周期變化看,在甘薯集中收獲期價格普遍偏低,入庫后多數價格隨之上漲。10月底價格最低,元旦后價格約為10月份兩倍,春節期間最高,直到第二年6月份開始下跌,10月底跌至全年最低(見表3、4)。
表3 6-10月部分甘薯品種收購價格(元/斤)
表4 不同品種甘薯批發銷售價格(元/斤)
數據來源于壹畝田 (http://hangqing.ymt.com/chandi/)
(六)成本收益現狀分析
對河南、山東、重慶等甘薯主產區調研,得出以下成本收益核算:甘薯每畝成本約1500元,其中肥料約220元,農藥約60元,機械約120元,人工約400元,薯苗約400元,灌溉、地膜等約300元。據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2016年鮮食型鮮甘薯畝產一般為3400斤以上,按照每斤1元地頭價收購,平均每畝收益約為1800元,約是全國水稻種植凈收益的3倍。
二、甘薯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價格將進一步提高。鮮食型甘薯品種種植面積略有增加,淀粉型品種略有下降,總體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受國家糧補政策、市場價格影響以及消費需求拉動,預計甘薯種植面積短期內將保持穩定。隨著保健意識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強、甘薯新品種和加工品類的多樣化,預計甘薯價格將進一步提高。
(二)鮮食型加工比例繼續擴大,深加工產業初具規模。我國甘薯消費結構中,深加工產品約占總消費量的50%以上,且穩中有升,尤其是精淀粉和休閑食品加工占比將進一步上升。
(三)產業區域布局漸趨形成,區域產業優勢進一步凸顯。目前甘薯產業正逐步發展形成北方淀粉和鮮食用甘薯優勢區,西南加工和鮮食用甘薯優勢區,長江中下游食品加工和鮮食用甘薯優勢區,以及南方鮮食用和食品加工用甘薯優勢區。
(四)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將顯著提高。隨著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及生產企業的發展,甘薯生產、加工及銷售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甘薯產業結構和組織化程度也將顯著提高。
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甘薯因其根系發達,耐旱能力強,且對地力要求不高等特點,種植區分布廣泛。國內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426個縣有種植記錄,甘薯已成為許多山區丘陵農民重要的增收作物。
(二)主要經驗做法
1.江蘇省睢寧縣雙溝鎮園西村瞄準甘薯產業結構調整的先鋒作物,于2017年4月與徐州農科院簽署了甘薯脫毒原原種擴繁協議,進行甘薯脫毒種薯種苗規模化種植和生產,在發展甘薯產業的同時還帶動了睢寧雙溝、李集、魏集等地鮮食甘薯種植和產業化發展,預計可以為當地種植戶每畝地增收約800元。
2.重慶彭水近年來堅持實施扶貧精準化,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特色效益為核心,以加工帶生產,以公司帶農戶,以營銷帶市場,立足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條,大田平均單產1966.5公斤,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達3137.6公斤,比對照增產986公斤,商品薯率90%以上,增收效益顯著。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風險
當前甘薯產業存在盲目性,生產經營風險高。甘薯深加工水平整體較低,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特別是品種更新慢,新產品研發力度不足等問題突出。
(一)主要問題
1.病蟲害成為制約甘薯生產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黑斑病、瘡痂病、根腐病及薯瘟病等有蔓延趨勢,危害大且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病蟲害成為制約生產的重要因素。
2.品種更新慢,制約加工業發展。雖然我國培育出了一些適合于不同加工用途的甘薯新品種,但推廣速度慢,可用于不同加工用途的鮮食型甘薯品種少、品質差,制約了加工業發展。
3.新產品研發力度不足,企業品牌意識不強。甘薯加工主要以淀粉加工及粉絲、粉皮等傳統食品為主,技術含量低,初加工制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企業品牌意識薄弱,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風險分析
1.甘薯連作生產,產量和質量風險大。我國甘薯主產區相對集中,連作面積和連作時間日趨加大加長,甘薯產量不穩,質量下降,產量和質量風險不斷加大。
2.種苗繁育質量參差不齊,弱苗太多。薯農自繁自育種苗,導致品質下降,存在品種種性退化、病毒病感染嚴重、繁育技術落后、薯苗弱小等問題。
五、政策措施建議
基于甘薯產業存在的問題及面臨風險分析,為保障薯農利益,促進甘薯產業健康、高效及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強甘薯育種,充實甘薯技術和人員培訓。加強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研究,積極選育適宜各地的甘薯新品種,促進品種多樣化,推進育種進程。充實基層農技人員,提高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農戶種植管理能力和效益。
(二)加強設備研發,促進產品深加工。通過加工與貯藏保鮮技術和相關設備研發,提高現有產品的科技含量,盡快扭轉甘薯深加工技術落后的局面。
(三)納入良種補貼范疇,推進甘薯產業健康發展。我國農民種植甘薯的經濟效益高于常規農作物,且甘薯多分布在丘陵山區,不與糧爭地,是脫貧致富的良好途徑,同時又是消費者喜愛的健康保健食品,建議納入良種補貼范疇。
(四)建立高效的甘薯產業大數據監測預警機制。通過建立有效的大數據運行機制和高效的大數據服務模式,定期發布甘薯價格、市場供需和進出口貿易等產業信息,提高產業信息服務能力,確保甘薯產業健康、高效及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4-02
一、甘薯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甘薯種植分布廣泛,主產區相對集中,種植總面積相對穩定,種植面積和產量始終穩居全球首位。
(一)種植規模及全球地位
1.種植規模相對穩定,主產區相對集中。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1961-2017年甘薯種植面積和產量變化如圖1所示。近5年種植規模維持在5000萬畝以上,隨著品種改良和種植水平的提高,總面積呈下降趨勢,但總產量基本保持穩定。
——面積(千公頃) ········ 產量(萬噸)
圖1 中國甘薯種植面積和產量
數據來源: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我國甘薯種植主要集中在淮海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等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有四川、廣西、河南、山東、重慶、廣東、安徽等省(直轄市)。考慮氣候條件、生態、行政區劃、栽培面積、種植習慣等,一般將甘薯種植區劃為三大區,即北方薯區、長江中下游薯區和南方薯區。
2.產量相對穩定,始終穩居全球首位。2015-2019年,我國甘薯產量總體穩定在7100萬噸左右。據FAO統計,我國是世界上甘薯產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以全球36.7%的甘薯種植面積貢獻了63.8%的產量,總體種植規模和產出水平均居世界第一,單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
3.甘薯品種主要分為淀粉型和鮮食型兩類。實際種植生產中主流甘薯品種較為集中,排名前5的品種分別是商薯19(淀粉型)、廣薯87(鮮食型)、龍9(鮮食型)、蘇薯8號(鮮食型)、湘輻1號(鮮食型),品種集中度達46.8%。主要甘薯品種前9名見表1。
表1 主要甘薯品種
數據來源:我國甘薯種植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17年)
除有少量企業或園區規模種植外,我國甘薯大多以小而散的農戶種植為主。生產組織模式以農戶自產自銷為主,其他經營模式為輔。
(二)消費現狀分析
據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固定觀察點2017年調查,我國鮮食型、淀粉型和紫薯型甘薯的種植面積比例大約為48:47:5。各地區甘薯類型差異明顯,南方薯區以鮮食型為主,鮮食型和紫薯型占比約68%和21%,淀粉型占比僅10%左右;而長江中下游薯區淀粉型比例則超過50%;北方薯區淀粉型與鮮食型占比大體相當。三大薯區甘薯品種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三大薯區甘薯品種結構
數據來源:我國甘薯種植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17年) 作者:陸建珍 汪翔等
(三)加工流通現狀分析
1.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加工業發展相對緩慢。甘薯加工大部分用作薯脯、薯片及烤紅薯等傳統加工,目前出現了發酵法和酶法等新的加工方式,產品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甘薯莖葉除作飼料之外,也具有藥用價值。
2.流通渠道和方式
(1)薯農-加工企業。此類方式主要以淀粉型甘薯為主,薯農收獲后直接將甘薯賣給加工企業,約占淀粉型品種的95%以上。
(2)薯農-經紀人-加工企業。薯農將生產出來的甘薯通過甘薯經紀人賣給企業進行加工。這種形式在甘薯主產區,特別是加工集中區較常見。
(3)薯農-網絡零售商-消費者。網絡零售商指網上商城、大型電商。農民將甘薯出售給網絡零售商,零售商將甘薯加工成產品后通過零售商或其它渠道供應給消費者。
(四)進出口現狀分析
中國甘薯主要進口來源國為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少量進口來源于韓國、泰國、加拿大等。2010-2014年,僅從印度尼西亞的進口量占比就保持在70%以上。近兩年,美國對中國甘薯出口量顯著增加。據FAO數據,2017年世界甘薯進口量前10位的國家分別為英國、荷蘭、加拿大、德國、法國、比利時、日本、美國、泰國、新加坡;出口量前10位的國家為美國、荷蘭、中國、西班牙、越南、加拿大、埃及、英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中國甘薯主要出口中國香港、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及英國、德國、荷蘭、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其中2019年我國出口甘薯(包括甘薯干、冷或凍甘薯、鮮甘薯等)共計3971.8萬公斤,進口約為40萬公斤(圖3)。我國甘薯出口額前10的主要國家和地區見表2。
表2 2017年我國甘薯出口額前10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數據來源:中國甘薯及其加工品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陸建珍)
圖3 2011-2019年中國甘薯出口量及出口金額統計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五)市場價格變化分析
對批發零售商調研結論表明,淀粉型品種價格相對穩定,一般為每斤0.3-0.5元,鮮食型因品種和產地差異,價格一般在每斤0.5-2.0元之間。從年周期變化看,在甘薯集中收獲期價格普遍偏低,入庫后多數價格隨之上漲。10月底價格最低,元旦后價格約為10月份兩倍,春節期間最高,直到第二年6月份開始下跌,10月底跌至全年最低(見表3、4)。
表3 6-10月部分甘薯品種收購價格(元/斤)
表4 不同品種甘薯批發銷售價格(元/斤)
數據來源于壹畝田 (http://hangqing.ymt.com/chandi/)
(六)成本收益現狀分析
對河南、山東、重慶等甘薯主產區調研,得出以下成本收益核算:甘薯每畝成本約1500元,其中肥料約220元,農藥約60元,機械約120元,人工約400元,薯苗約400元,灌溉、地膜等約300元。據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2016年鮮食型鮮甘薯畝產一般為3400斤以上,按照每斤1元地頭價收購,平均每畝收益約為1800元,約是全國水稻種植凈收益的3倍。
二、甘薯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價格將進一步提高。鮮食型甘薯品種種植面積略有增加,淀粉型品種略有下降,總體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受國家糧補政策、市場價格影響以及消費需求拉動,預計甘薯種植面積短期內將保持穩定。隨著保健意識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強、甘薯新品種和加工品類的多樣化,預計甘薯價格將進一步提高。
(二)鮮食型加工比例繼續擴大,深加工產業初具規模。我國甘薯消費結構中,深加工產品約占總消費量的50%以上,且穩中有升,尤其是精淀粉和休閑食品加工占比將進一步上升。
(三)產業區域布局漸趨形成,區域產業優勢進一步凸顯。目前甘薯產業正逐步發展形成北方淀粉和鮮食用甘薯優勢區,西南加工和鮮食用甘薯優勢區,長江中下游食品加工和鮮食用甘薯優勢區,以及南方鮮食用和食品加工用甘薯優勢區。
(四)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將顯著提高。隨著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及生產企業的發展,甘薯生產、加工及銷售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甘薯產業結構和組織化程度也將顯著提高。
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甘薯因其根系發達,耐旱能力強,且對地力要求不高等特點,種植區分布廣泛。國內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426個縣有種植記錄,甘薯已成為許多山區丘陵農民重要的增收作物。
(二)主要經驗做法
1.江蘇省睢寧縣雙溝鎮園西村瞄準甘薯產業結構調整的先鋒作物,于2017年4月與徐州農科院簽署了甘薯脫毒原原種擴繁協議,進行甘薯脫毒種薯種苗規模化種植和生產,在發展甘薯產業的同時還帶動了睢寧雙溝、李集、魏集等地鮮食甘薯種植和產業化發展,預計可以為當地種植戶每畝地增收約800元。
2.重慶彭水近年來堅持實施扶貧精準化,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特色效益為核心,以加工帶生產,以公司帶農戶,以營銷帶市場,立足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條,大田平均單產1966.5公斤,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達3137.6公斤,比對照增產986公斤,商品薯率90%以上,增收效益顯著。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風險
當前甘薯產業存在盲目性,生產經營風險高。甘薯深加工水平整體較低,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特別是品種更新慢,新產品研發力度不足等問題突出。
(一)主要問題
1.病蟲害成為制約甘薯生產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黑斑病、瘡痂病、根腐病及薯瘟病等有蔓延趨勢,危害大且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病蟲害成為制約生產的重要因素。
2.品種更新慢,制約加工業發展。雖然我國培育出了一些適合于不同加工用途的甘薯新品種,但推廣速度慢,可用于不同加工用途的鮮食型甘薯品種少、品質差,制約了加工業發展。
3.新產品研發力度不足,企業品牌意識不強。甘薯加工主要以淀粉加工及粉絲、粉皮等傳統食品為主,技術含量低,初加工制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企業品牌意識薄弱,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風險分析
1.甘薯連作生產,產量和質量風險大。我國甘薯主產區相對集中,連作面積和連作時間日趨加大加長,甘薯產量不穩,質量下降,產量和質量風險不斷加大。
2.種苗繁育質量參差不齊,弱苗太多。薯農自繁自育種苗,導致品質下降,存在品種種性退化、病毒病感染嚴重、繁育技術落后、薯苗弱小等問題。
五、政策措施建議
基于甘薯產業存在的問題及面臨風險分析,為保障薯農利益,促進甘薯產業健康、高效及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強甘薯育種,充實甘薯技術和人員培訓。加強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研究,積極選育適宜各地的甘薯新品種,促進品種多樣化,推進育種進程。充實基層農技人員,提高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農戶種植管理能力和效益。
(二)加強設備研發,促進產品深加工。通過加工與貯藏保鮮技術和相關設備研發,提高現有產品的科技含量,盡快扭轉甘薯深加工技術落后的局面。
(三)納入良種補貼范疇,推進甘薯產業健康發展。我國農民種植甘薯的經濟效益高于常規農作物,且甘薯多分布在丘陵山區,不與糧爭地,是脫貧致富的良好途徑,同時又是消費者喜愛的健康保健食品,建議納入良種補貼范疇。
(四)建立高效的甘薯產業大數據監測預警機制。通過建立有效的大數據運行機制和高效的大數據服務模式,定期發布甘薯價格、市場供需和進出口貿易等產業信息,提高產業信息服務能力,確保甘薯產業健康、高效及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