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九龍治水下的鎘大米——誰該反思

   2013-03-05 食品伙伴網nirvana532
核心提示:  近期,作為大多國人主要口糧的大米再次因為重金屬鎘超標的問題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從2002年的初露端倪到現今供需雙方

  近期,作為大多國人主要口糧的大米再次因為重金屬鎘超標的問題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從2002年的初露端倪到現今供需雙方反目后的大白于天下,十多年時間過去了,伴隨著食品安全一浪高過一浪的從嚴監管,為何這項一直存在于標準之內的安全指標超標問題卻愈演愈烈,到底問題出在哪里?誰又應該為之而認真反思?筆者認為認真的梳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筆者翻閱各種對大米中鎘超標的文獻和報道,形成原因大致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1、水稻種植的環境要素(土壤、水體)受各種類型的污染(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的影響,其鎘含量升高,導致水稻吸收鎘的量增大,這是工業發達區域、人口密集區域所產大米鎘容易超標的主因。

  2、水稻本身就是最易吸收和富集鎘的谷物之一,其對鎘吸收量的多少除了取決于種植介質中鎘濃度以外,還受到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陽離子交換量等因素的重要影響;這也是大米鎘含量種植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水稻的品種因素:雜交稻、超級稻對鎘的吸收強于普通水稻;秈米對鎘的吸收和富集要強于粳米。

  其次,我們再順著大米從田間到餐桌所經過的歷程來梳理其間的監管點:

  1、  育種、種植----農業系統

  2、收購、存儲、調配----糧食系統

  3、加工----質監系統

  4、流通銷售----工商系統

  5、餐飲----衛生系統

  另外,環保系統、國土資源系統、水利系統也都與水稻的種植緊密相關,這種多面監視、多面負責的態勢恰似九龍治水,場面之壯觀比其他食品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壯觀、浩大卻仍換不來基本的安全,卻拿肆虐多年的潛規則沒有辦法,為何?筆者試分析之:

  1、多米諾骨牌式的道德坍塌。國法、強標鑄就了大米安全的雙黃線,但在大米買賣雙方勾結的利益面前不過是一條虛線,從糧庫到大型米廠,從銷售商到米粉廠、酒廠,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在利欲熏心埋沒下逐層坍塌,有害大米沿著道德倒下的方向,在利益同盟放行下一路暢通進入了消費者的腹中。(題外話:這樣慘痛的結果是否可以引起監管部門的再次警覺:以信任的姿態去管理食品產銷鏈條上的牟利者在現今的中國行得通嗎?)

  2、環境,還是環境!今年政協會議第一熱點的議題就是環境問題,大米鎘超標、地下排污等都是環境污染誘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這樣前因后果的關聯問題也面臨著相似的解決困難:經濟發展與控制污染的矛盾、污染易而凈化難的迷茫;或許這也是大米鎘超標較早發現,卻遲遲得不到重視和治理的原因之一吧。

  3、多頭監管劣勢放大。從上述的監管點可見,種苗到稻谷到大米的過程比起大多食品都要復雜,因而體現的監管體制漏洞也更為明顯,監管方式和方向、執法依據和尺度的差異以及監管空隙,形成了堤壩高高低低、隨處可見漏水的尷尬場面。

  4、運動員、裁判員一體化妖孽。這種模式源于糧食專管的年代,建立于淳樸守信的時代,但如今,時過境遷、人心不古,如同曾經黑哨猖獗的中國足壇,缺乏管束的糧食門神們已經淪為放行毒物的妖孽。

  5、頑疾----送檢真實性。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事件一直在逼問著送檢、承檢雙方關于檢驗真實性的問題,但很遺憾,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送檢時的以好代次為銷售時的以次充好大開方便之門;交費的多少決定結果的好壞;個人關系可以左右檢測數據。。。。,真不敢想象,還會有怎樣無節操的淪落?

  6、如開卷考一般的抽檢,如走過場一樣的劇情。讀過報道,再回想以往的工作經歷,筆者總是在想一個問題,為何抽檢大多數年年合格的大米,卻存在如此嚴重的問題?經驗告訴我,如今劇本式的抽檢方式如同開卷考,早已為不少從業者所熟知,如何應對呆板的抽檢早已了然于心,怎么可能會不合格?

  7、嚴格的執法在哪里?很為監管者汗顏,這么多報道,卻見不到對于鎘超標涉事者如何重處的字眼,只以徹底調查等說法草草了事,難道重金屬超標這樣不符合強制性衛生標準的重要事實還不夠清楚嗎?為何平常連非實物質量問題的標簽瑕疵都可以重轟的火槍,對著污染物超標這樣真正危險的目標卻啞火了呢?

  那么,在諸多弊病面前,誰該來一場痛定思痛的真正反思?筆者以為:

  1、監管體制的調整是核心。同其他食品一樣,統一模式、統一尺度、統一出口、全流程、手段多樣化的體制是保證食品安全監管質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重復作為的資源浪費、改善安全現狀的大方向,而且迫在眉睫。

  2、嚴格執法和對執法有效性的監督是重塑信用體系的基礎。當前,國內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監管最突出的問題不是無法可依,而是執法不嚴,甚至是地方保護和包庇縱容,這也是諸如大米潛規則橫行多年且越發猖獗的根本原因,如果任由類似種種非法立命的膽氣繼續滋生,如果再不果敢砍斷各種伸向非法利益的觸角,如果還沒有傾家蕩產的震懾,想要實現食品安全便是空談。

  3、調整檢測模式勢在必行。國內不少官方檢測機構仍然集裁判員、運動員、教練員的職能于一身,加上檢測機構與監管機構之間的血肉關系,檢測機構實際受到的監督和約束相對有限,其運作軌跡受行政指引、經濟創收等因素影響較大,實際運行與體系、規范要求有著不小差距,部分背離了第三方技術機構的原則和職能。因此,剝離行政職能外衣和保護,整合檢測資源,充分發揮第三方檢測機構不受利益影響的公正性優勢,切實承擔起獨立查驗評判的職能,我以為也應是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最迫切需要變革的內容之一。當檢測機構真正會將公信力作為生命、會因為沆瀣一氣而倒閉、會為作假而丟掉飯碗的時候,當不法企業無法越過查驗體系而以次充好的時候,才能說明一種成功的檢測模式成型。

  以上吐槽,僅僅是筆者局限于學識以內的膚淺思考,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另外,借助許老師的思路,筆者還有兩個不成熟的疑問,供大家思考和討論:

  1、從GBn238-84到GB15201-1994再到GB2762-2012,30年過去了,種植環境、水稻品種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鎘限量標準卻一成不變,是否合理?又是否具備兼顧安全和國情的可能?

  2、大米是否存在質與量的抉擇?

    參與討論請見:

    http://bbs.foodmate.net/thread-626267-1-1.html




日期:2013-03-05
 
行業: 食品檢測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