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通常被稱為“友好細菌”,酸奶和其他益生菌產品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益生菌補充劑和商業生產的益生菌食品的市場也正在迅速增長。許多產品還含有益生元,或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或活性的成分。許多益生菌類產品宣稱可以預防或緩解廣泛的健康問題,從腸易激綜合癥到大腦健康等。但我們對它們究竟了解多少呢?
200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聯合專家委員會提出了益生菌的科學定義: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當攝取足夠數量時,對宿主健康有益。在國家“健康中國”戰略、食品工業健康轉型及技術創新的多方驅動下,益生菌行業作為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每年以15%-20%的增速快速發展,已成為支撐并帶動我國食品工業健康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之一。
益生菌的安全性是益生菌應用的基礎。益生菌的安全性主要由菌株天然屬性決定,需要具備的特性有:①菌株來源清晰,有明確的分離源及分離條件,一般來源于傳統發酵食品或健康人體腸道的菌株,其安全性較高;②經過安全性評價,并在功能評價試驗中對宿主沒有明顯風險。
常用的益生菌是乳桿菌和雙歧桿菌,一般來源于傳統發酵食品或健康宿主腸道,來源清晰,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我國規定《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中的菌種無需進行安全性評價,可直接用于普通食品。目前認為雖然攝入益生菌可對適宜人群的健康發揮作用,但是臨床上對于免疫缺陷和危重病人不推薦進行益生菌干預。
近年來有一些關于益生菌不良作用的報道,特別是乳酸菌與菌血癥、心內膜炎、尿道感染等疾病有關的報道,并提出其有益的作用前景并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鑒》上的一篇新的文獻綜述《可信來源》發現,許多研究幾乎沒有報告益生菌產品的安全性信息。這些研究人員來自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和其他機構。該綜述的作者評估了384項關于益生菌、益生元和合成菌的隨機對照試驗的已發表結果。該研究的作者寫道:“三分之一的試驗沒有給出危害的信息。”“只有2%的人充分報告了關鍵的安全部件。”該綜述中包括的大多數研究沒有報告研究人員如何定義不良事件或嚴重不良事件。此外,絕大多數報告沒有描述用于收集危害相關數據的方法。該研究的作者指出:“關于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一個強烈信念是它們是安全的。”然而,人們對使用它們引起的不良事件知之甚少。“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必須清楚地描述與益生菌、益生元和合成菌相關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他們補充說,“特別是當它們用于治療嚴重疾病或用于高風險患者時。”
Shira Doron博士是塔夫茨大學醫學院(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副教授和塔夫茨醫學中心(Tufts Medical Center)的主治醫師,曾幫助開展多項益生菌產品的研究。她對這項研究的結果并不感到驚訝。“這是一個做得很好的、系統的綜述,證明了我們這些在該領域進行研究的人已經知道的事情——絕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沒有充分評估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菌的安全性。”
根據多倫的說法,一些人可能會從服用某些菌株和劑量的益生菌中受益。她說:“在一些良好的臨床試驗中,益生菌已被證明對幾種情況有益。”這些措施包括預防兒童過敏和預防抗生素相關腹瀉。雖然益生菌并沒有被證明能改善一般健康狀況或緩解人們服用益生菌時的許多狀況,但大多數人都可以安全食用益生菌。然而,有報道稱,益生菌產品中的微生物引起了感染。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感染已經很嚴重。多倫解釋說:“通常,這些感染都有潛在的醫療條件,比如免疫系統受損或腸道粘膜受損。”多倫建議,如果你的免疫系統受損或腸道完整性受到破壞,就不要服用益生菌。如果你確實服用益生菌產品,最好使用一種菌株和劑量的益生菌,這種益生菌已被證明對治療你的特定情況或癥狀有效。多倫建議:“當你選擇益生菌時,要確保你使用的益生菌在臨床試驗中被證明對你希望改善的特定情況或癥狀有效。”
根據國外目前的資料, 益生菌安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全身性感染;②有害的代謝活性產物;③耐藥基因的轉移,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由益生菌引起的菌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和耐藥性。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益生菌的耐藥性。Klein等對羅特乳桿菌DSM20016 、ATCC55149、ATCC53608、ATCC55730、ATCC55148和鼠李糖乳桿菌 ATCC53103進行耐萬古霉素基因vanA、vanB和vanC的分析表明, 這6 株菌均對萬古霉素有耐藥性,作者認為乳桿菌的耐藥基因位于染色體上。世界各國生產酸奶用的乳桿菌、雙歧桿菌和鏈球菌大部分都有耐藥性及耐藥基因。如果沒有其它選擇性壓力的存在,作為益生菌傳遞耐藥性的憂慮是沒有必要的。但當抗生素的濫用已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時, 監測益生菌的耐藥性就顯得非常迫切了。
益生菌產業化需科學嚴謹的驗證 消費者應理性選擇益生菌產品
益生菌行業科技含量高,企業發展需嚴守道德門檻,營造良好的行業生態環境。益生菌在產業化應用前應該清楚菌株的種屬甚至基因構成、基礎生理生化特征、菌株相關文獻和專利技術、菌株放大培養(產業化)等情況,然后,應依次進行菌株適應性、安全性/耐藥性和益生特性等評估,選擇具有充分科研證據力的益生菌劑量/組合應用于商業化產品生產。
對消費者而言,益生菌對健康的作用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存在一種“萬能”的益生菌菌株適用于每個人和所有健康狀況的改善。目前大多數益生菌產品應用于健康消費者是安全的,然而對于某些患病個體,如嚴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應遵照醫生的建議謹慎使用。行業需加強消費者科普教育,普及益生菌的專業知識,明確益生菌“活菌狀態”、“足夠數量”“充足研究”等科學概念,科學傳播益生菌的功效,讓消費者能理性選擇益生菌相關產品。
參考文獻:
[1]Exactly How Safe Are Probiotics for You? [2]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how-safe-are-probiotics-for-you
[3]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20 年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
[4]益生菌的安全性。 楊寶蘭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5]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及行業發展建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6]Dorota Zielińska, Barbara Sionek, et al .Chapter 6-Safety of Probiotics Diet, Microbiome and Health, 2018
[7]Klein G, Hallmann C, Cases I A, et al .Exclusion of vanA, vanB and VanC type glycopeptide resistance in strains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an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used as probiotic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hybridization methods[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作者簡介:Helena,食品營養與衛生專業研究生,曾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unctional Foods》、《食品科學》等國內外食品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目前從事功能食品產品研發工作。
日期:2023-05-18
200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聯合專家委員會提出了益生菌的科學定義: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當攝取足夠數量時,對宿主健康有益。在國家“健康中國”戰略、食品工業健康轉型及技術創新的多方驅動下,益生菌行業作為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每年以15%-20%的增速快速發展,已成為支撐并帶動我國食品工業健康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之一。
益生菌的安全性是益生菌應用的基礎。益生菌的安全性主要由菌株天然屬性決定,需要具備的特性有:①菌株來源清晰,有明確的分離源及分離條件,一般來源于傳統發酵食品或健康人體腸道的菌株,其安全性較高;②經過安全性評價,并在功能評價試驗中對宿主沒有明顯風險。
常用的益生菌是乳桿菌和雙歧桿菌,一般來源于傳統發酵食品或健康宿主腸道,來源清晰,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我國規定《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中的菌種無需進行安全性評價,可直接用于普通食品。目前認為雖然攝入益生菌可對適宜人群的健康發揮作用,但是臨床上對于免疫缺陷和危重病人不推薦進行益生菌干預。
近年來有一些關于益生菌不良作用的報道,特別是乳酸菌與菌血癥、心內膜炎、尿道感染等疾病有關的報道,并提出其有益的作用前景并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鑒》上的一篇新的文獻綜述《可信來源》發現,許多研究幾乎沒有報告益生菌產品的安全性信息。這些研究人員來自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和其他機構。該綜述的作者評估了384項關于益生菌、益生元和合成菌的隨機對照試驗的已發表結果。該研究的作者寫道:“三分之一的試驗沒有給出危害的信息。”“只有2%的人充分報告了關鍵的安全部件。”該綜述中包括的大多數研究沒有報告研究人員如何定義不良事件或嚴重不良事件。此外,絕大多數報告沒有描述用于收集危害相關數據的方法。該研究的作者指出:“關于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一個強烈信念是它們是安全的。”然而,人們對使用它們引起的不良事件知之甚少。“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必須清楚地描述與益生菌、益生元和合成菌相關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他們補充說,“特別是當它們用于治療嚴重疾病或用于高風險患者時。”
Shira Doron博士是塔夫茨大學醫學院(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副教授和塔夫茨醫學中心(Tufts Medical Center)的主治醫師,曾幫助開展多項益生菌產品的研究。她對這項研究的結果并不感到驚訝。“這是一個做得很好的、系統的綜述,證明了我們這些在該領域進行研究的人已經知道的事情——絕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沒有充分評估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菌的安全性。”
根據多倫的說法,一些人可能會從服用某些菌株和劑量的益生菌中受益。她說:“在一些良好的臨床試驗中,益生菌已被證明對幾種情況有益。”這些措施包括預防兒童過敏和預防抗生素相關腹瀉。雖然益生菌并沒有被證明能改善一般健康狀況或緩解人們服用益生菌時的許多狀況,但大多數人都可以安全食用益生菌。然而,有報道稱,益生菌產品中的微生物引起了感染。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感染已經很嚴重。多倫解釋說:“通常,這些感染都有潛在的醫療條件,比如免疫系統受損或腸道粘膜受損。”多倫建議,如果你的免疫系統受損或腸道完整性受到破壞,就不要服用益生菌。如果你確實服用益生菌產品,最好使用一種菌株和劑量的益生菌,這種益生菌已被證明對治療你的特定情況或癥狀有效。多倫建議:“當你選擇益生菌時,要確保你使用的益生菌在臨床試驗中被證明對你希望改善的特定情況或癥狀有效。”
根據國外目前的資料, 益生菌安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全身性感染;②有害的代謝活性產物;③耐藥基因的轉移,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由益生菌引起的菌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和耐藥性。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益生菌的耐藥性。Klein等對羅特乳桿菌DSM20016 、ATCC55149、ATCC53608、ATCC55730、ATCC55148和鼠李糖乳桿菌 ATCC53103進行耐萬古霉素基因vanA、vanB和vanC的分析表明, 這6 株菌均對萬古霉素有耐藥性,作者認為乳桿菌的耐藥基因位于染色體上。世界各國生產酸奶用的乳桿菌、雙歧桿菌和鏈球菌大部分都有耐藥性及耐藥基因。如果沒有其它選擇性壓力的存在,作為益生菌傳遞耐藥性的憂慮是沒有必要的。但當抗生素的濫用已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時, 監測益生菌的耐藥性就顯得非常迫切了。
益生菌產業化需科學嚴謹的驗證 消費者應理性選擇益生菌產品
益生菌行業科技含量高,企業發展需嚴守道德門檻,營造良好的行業生態環境。益生菌在產業化應用前應該清楚菌株的種屬甚至基因構成、基礎生理生化特征、菌株相關文獻和專利技術、菌株放大培養(產業化)等情況,然后,應依次進行菌株適應性、安全性/耐藥性和益生特性等評估,選擇具有充分科研證據力的益生菌劑量/組合應用于商業化產品生產。
對消費者而言,益生菌對健康的作用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存在一種“萬能”的益生菌菌株適用于每個人和所有健康狀況的改善。目前大多數益生菌產品應用于健康消費者是安全的,然而對于某些患病個體,如嚴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應遵照醫生的建議謹慎使用。行業需加強消費者科普教育,普及益生菌的專業知識,明確益生菌“活菌狀態”、“足夠數量”“充足研究”等科學概念,科學傳播益生菌的功效,讓消費者能理性選擇益生菌相關產品。
參考文獻:
[1]Exactly How Safe Are Probiotics for You? [2]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how-safe-are-probiotics-for-you
[3]益生菌的科學共識(2020 年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
[4]益生菌的安全性。 楊寶蘭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5]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及行業發展建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6]Dorota Zielińska, Barbara Sionek, et al .Chapter 6-Safety of Probiotics Diet, Microbiome and Health, 2018
[7]Klein G, Hallmann C, Cases I A, et al .Exclusion of vanA, vanB and VanC type glycopeptide resistance in strains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an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used as probiotic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hybridization methods[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作者簡介:Helena,食品營養與衛生專業研究生,曾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unctional Foods》、《食品科學》等國內外食品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目前從事功能食品產品研發工作。
日期: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