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15晚會即將到來,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節點,晚會將聚焦多個領域的熱點問題。食品伙伴網結合2024年食品行業熱點及近幾年3·15晚會的曝光案例分析認為,2025年的3·15晚會,可能聚焦以下六大方面食品行業的問題:直播帶貨亂象、“兩超一非”問題、食品生產經營過程隱患、廣告虛假宣傳及篡改保質期、種養殖環節違規。
一、直播帶貨問題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化的發展,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的重要消費途徑,但也成為食品虛假廣告和食品欺詐的重災區。例如,2024 年 3·15 曝光的槽頭肉事件的影響從預制菜領域蔓延到直播帶貨領域,原因是東方甄選、“瘋狂小楊哥”均售賣過涉事產品,盡管主播致歉,但消費者強烈呼吁應嚴格把控食品質量底線。此外,在直播帶貨過程中,虛假宣傳問題頻發。如東北雨姐直播間紅薯粉摻木薯被罰 165 萬元,粉條廠家被罰 671.76 萬元;“香港美誠月餅”非香港產,“ 澳門葡記”月餅產自珠海,阿膠茶未檢出驢成分、純羊奶粉檢出牛源性成分,網紅帶貨“合成”原切牛肉卷等事件均引發消費者對于網絡食品安全性與真實性的質疑。
二、兩超一非問題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始終將打擊“兩超一非”(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作為工作重點,此類問題也是歷年 3·15 晚會曝光的熱點。2024 年,硫超標枸杞、多款產品檢出瀉藥成分以及餐飲業使用違禁物質(如江蘇一酒店廚師在頭菜中添加慶大霉素,涉事企業被吊銷許可證并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案件頻發,引發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擔憂。
三、食品生產經營過程問題
近年來,食品衛生和加工環境問題一直是 3·15 晚會的重點關注領域。由記者假裝應聘進而臥底餐飲企業后廚、食品生產企業車間進行偷拍、暗訪來反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環境衛生、違規操作等內容,一直是央視 3·15 晚會的常用手法。例如,2024 年某知名茶飲再被曝出“使用過期食材”沖上熱搜,而且,這不是該企業第一次曝出“使用過期食材”。同樣的問題,時隔多年,依舊存在。2025年,類似的問題仍可能被曝光,尤其是針對中小型餐飲企業或預制菜生產企業,曝光的問題一般集中在使用過期食品原料、衛生條件差、員工操作不規范等。
四、廣告虛假宣傳問題
近年來,食品廣告虛假宣傳問題屢禁不止,成為消費者投訴和監管整治的重點領域。虛假宣傳的形式多樣,包括但不限于虛標產地、夸大無糖或低脂功效,以及將普通食品包裝成具有保健功能甚至疾病治療功效的產品。一些商家利用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將普通食品宣傳為能夠“降血糖”“降血脂”甚至“抗癌”的神奇產品,嚴重誤導消費者。此類行為不僅違反了《廣告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還可能導致消費者延誤治療或健康受損。盡管監管部門已加大打擊力度,但虛假宣傳現象仍屢禁不止,亟需通過更嚴格的監管、更高的違法成本以及消費者教育來進一步遏制。
五、篡改保質期
篡改保質期是食品行業一大頑疾,嚴重威脅消費者健康和市場秩序。此類行為多集中在食品生產和銷售環節,商家通過涂改、覆蓋或重新貼標等方式,將過期或臨期食品偽裝成新鮮產品出售。部分商家為減少損失,故意將過期食品重新包裝后流入市場。此外,一些進口食品也存在篡改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現象,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
六、種養殖環節違規
種養殖環節是食品供應鏈的源頭,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環節。縱觀歷年3·15,種養殖環節的藥物濫用問題已成為曝光的重點之一。例如,海參養殖使用敵敵畏、雞蛋超量添加斑蝥黃、瘦肉精羊、飼料企業濫用獸藥等事件屢見不鮮。這些違規使用藥物的行為,不僅可能對種養殖的動植物產生潛在危害,破壞生態環境,更可能通過食物鏈的傳遞,直接或間接流向消費者的餐桌,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長期攝入這些含有殘留藥物的食品,可能導致人體耐藥性增加、內分泌紊亂,甚至引發慢性疾病或致癌風險。因此,加強種養殖環節的監管,規范藥物使用,推進綠色養殖和可持續農業,是保障食品安全、維護公眾健康的當務之急。
七、小結
2025 年 3·15 晚會或將再次聚焦上述問題,深入曝光食品行業亂象,進一步喚醒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和監管體系升級。同時,通過輿論監督和執法壓力,促使企業強化內部管理,確保產品安全合規,共同構建更加健康、透明的食品消費環境。
日期:2025-03-14
一、直播帶貨問題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化的發展,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的重要消費途徑,但也成為食品虛假廣告和食品欺詐的重災區。例如,2024 年 3·15 曝光的槽頭肉事件的影響從預制菜領域蔓延到直播帶貨領域,原因是東方甄選、“瘋狂小楊哥”均售賣過涉事產品,盡管主播致歉,但消費者強烈呼吁應嚴格把控食品質量底線。此外,在直播帶貨過程中,虛假宣傳問題頻發。如東北雨姐直播間紅薯粉摻木薯被罰 165 萬元,粉條廠家被罰 671.76 萬元;“香港美誠月餅”非香港產,“ 澳門葡記”月餅產自珠海,阿膠茶未檢出驢成分、純羊奶粉檢出牛源性成分,網紅帶貨“合成”原切牛肉卷等事件均引發消費者對于網絡食品安全性與真實性的質疑。
二、兩超一非問題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始終將打擊“兩超一非”(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作為工作重點,此類問題也是歷年 3·15 晚會曝光的熱點。2024 年,硫超標枸杞、多款產品檢出瀉藥成分以及餐飲業使用違禁物質(如江蘇一酒店廚師在頭菜中添加慶大霉素,涉事企業被吊銷許可證并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案件頻發,引發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擔憂。
三、食品生產經營過程問題
近年來,食品衛生和加工環境問題一直是 3·15 晚會的重點關注領域。由記者假裝應聘進而臥底餐飲企業后廚、食品生產企業車間進行偷拍、暗訪來反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環境衛生、違規操作等內容,一直是央視 3·15 晚會的常用手法。例如,2024 年某知名茶飲再被曝出“使用過期食材”沖上熱搜,而且,這不是該企業第一次曝出“使用過期食材”。同樣的問題,時隔多年,依舊存在。2025年,類似的問題仍可能被曝光,尤其是針對中小型餐飲企業或預制菜生產企業,曝光的問題一般集中在使用過期食品原料、衛生條件差、員工操作不規范等。
四、廣告虛假宣傳問題
近年來,食品廣告虛假宣傳問題屢禁不止,成為消費者投訴和監管整治的重點領域。虛假宣傳的形式多樣,包括但不限于虛標產地、夸大無糖或低脂功效,以及將普通食品包裝成具有保健功能甚至疾病治療功效的產品。一些商家利用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將普通食品宣傳為能夠“降血糖”“降血脂”甚至“抗癌”的神奇產品,嚴重誤導消費者。此類行為不僅違反了《廣告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還可能導致消費者延誤治療或健康受損。盡管監管部門已加大打擊力度,但虛假宣傳現象仍屢禁不止,亟需通過更嚴格的監管、更高的違法成本以及消費者教育來進一步遏制。
五、篡改保質期
篡改保質期是食品行業一大頑疾,嚴重威脅消費者健康和市場秩序。此類行為多集中在食品生產和銷售環節,商家通過涂改、覆蓋或重新貼標等方式,將過期或臨期食品偽裝成新鮮產品出售。部分商家為減少損失,故意將過期食品重新包裝后流入市場。此外,一些進口食品也存在篡改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現象,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
六、種養殖環節違規
種養殖環節是食品供應鏈的源頭,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環節。縱觀歷年3·15,種養殖環節的藥物濫用問題已成為曝光的重點之一。例如,海參養殖使用敵敵畏、雞蛋超量添加斑蝥黃、瘦肉精羊、飼料企業濫用獸藥等事件屢見不鮮。這些違規使用藥物的行為,不僅可能對種養殖的動植物產生潛在危害,破壞生態環境,更可能通過食物鏈的傳遞,直接或間接流向消費者的餐桌,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長期攝入這些含有殘留藥物的食品,可能導致人體耐藥性增加、內分泌紊亂,甚至引發慢性疾病或致癌風險。因此,加強種養殖環節的監管,規范藥物使用,推進綠色養殖和可持續農業,是保障食品安全、維護公眾健康的當務之急。
七、小結
2025 年 3·15 晚會或將再次聚焦上述問題,深入曝光食品行業亂象,進一步喚醒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和監管體系升級。同時,通過輿論監督和執法壓力,促使企業強化內部管理,確保產品安全合規,共同構建更加健康、透明的食品消費環境。
日期: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