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守底線、防風險工作,中國農科院質標所輿情監測團隊受監管司委托,對互聯網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輿情開展全天候跟蹤監測,經匯總研判后形成快報。從今年上半年監測總體情況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輿情熱度較往年同期降低,輿情形象整體上以正面為主,網民關注的熱門話題主要集中在“春耕生產與農資打假”“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新冠肺炎疫情與農產品食用安全”三個方面。現將該團隊整理的《2020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報告》進行編發,供參考借鑒。
2020年上半年,全國農業農村部門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圍繞農業穩產保供的要求,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堅持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牢牢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總體上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整體輿情熱度較往年同期降低,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局勢的好轉,輿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逐步上升,網民關注的熱門話題主要集中在“春耕生產與農資打假”“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新冠肺炎疫情與農產品食用安全”三個方面,輿情形象整體上以正面為主。
一、上半年輿情監測的總體情況
截至6月30日,中國農科院質標所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團隊累計監測相關輿情信息102.1萬條,累計編報《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快報》137期,其中專題分析報告15期,涉及輿情樣本數據483條,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5個百分點。
從樣本分析結果看,上半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正面輿情占比達73.04%,顯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輿論場中主要聲量為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戰線積極抗擊疫情、助力穩產保供的正能量新聞,新聞曝光的直接負面性事件占比進一步縮小。有賴于多方力量的聯合介入,上半年關于指導疫情防控期間如何正確認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消費指導類輿情占比進一步提高,占比8.49%,新增謠言數量明顯減少。從輿情時間節點看,1-2月,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顯示度偏低。3月開始,輿情活力開始釋放,并在4-5月期間達到高峰。特別是2020年兩會召開前夕,輿論場中涌現出眾多代表、委員關于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的討論話題,進一步推高了輿情走勢。從輿情傳播渠道看,權威官媒依舊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以新華網、農民日報為主要的官媒渠道占據了超過7成的正面輿情來源。同時,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社)、澎湃新聞(上海報業集團)在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輿論監督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上半年輿情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輿論肯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舉措,為確保“穩產保供”和全年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做出了積極貢獻。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印發《關于疫情防控期間堅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通知》,全面部署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組織專家編寫并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操作指南》,全面指導基層農安操作工作;引導各級質檢機構靠前服務,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在農產品供應保障中的技術支撐作用;部署開展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用藥和非法添加行為。特別是,農業農村部于今年3月全面部署啟動農資打假“春雷”行動,在全國掀起了“打擊假劣農資 保衛春耕生產”熱潮。農產品質量安全戰線的各項工作獲得了輿論界的肯定,其中僅開展“春雷”行動相關的正面報道就超過90萬條,對于各地查獲假劣農資案件,網民紛紛給予好評。
(二)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為代表的制度創新話題受到廣泛關注。2019年底農業農村部全面部署啟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疫情期間,合格證的試行成為既減少人員接觸又壓實主體責任的有效手段,農業農村系統內迅速圍繞制度概念、試行范圍、操作細節、應用效果等方面展開了討論,相關輿情占到上半年輿情樣本總量的4%。2月舉行的全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線上師資培訓受到基層歡迎,超過7萬人線上參與,其中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其他企事業單位人員2.8萬人,線上平臺累計收到評論4.1萬條,學員紛紛表達了對本次培訓形式和內容的贊賞。除了合格證制度,今年兩會期間,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制度被多位代表、委員提及;6月以來,由于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集中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病例,關于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話題引爆輿論。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老謠新炒”問題突出。上半年,未監測到具備顯著負面影響的新生謠言。但一些過往的謠言通過假借新冠肺炎疫情的現實背景,再度出現了惡意傳播。例如,今年2月,一篇題為《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的懺悔書!曝光巨大黑幕!》的文章在網絡中大量傳播,文中詳細描述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內部經營的所謂“黑幕”,引發網上廣泛關注。經輿情回溯調查,2016年端午節前后網絡中即出現類似傳言,當時所謂的懺悔人是“寧波余姚人徐翠芹”,且寧波余姚市場監管部門已對轄區內相關市場進行了檢查,并未發現網傳情況,解放日報等媒體已及時對傳言進行了澄清,并邀請有關專家就黃鱔、蝦蟹等水產品使用避孕藥問題進行了科普解讀。后經警方調查發現,上述謠言系江蘇一犯罪團伙蓄意將舊帖拼接篡改、偷換內容,并套上和疫情有關的標題,借疫情熱點造謠傳播。除此之外,上半年已先后出現有關“速生雞”“植物激素”“農殘最高的五種蔬菜” “打針西瓜”等多起“老謠新炒”事件。對此,農業農村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組織行業專家撰寫解讀材料,通過新華網、農民日報等權威媒體渠道進行了科普解讀和輿論引導。
(四)網民食品安全科學認知水平亟待提高。從目前一些新聞曝光和社交貼文看,一些網民乃至少數媒體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科學素養偏低,對諸如植物生長調節劑、白羽肉雞等概念缺乏科學認知,在一些具體的事件中缺乏客觀理性的分析認識。例如,今年5月曝光的湖南“蛋白固體飲料”事件,起初被媒體稱為“大頭娃娃假奶粉事件”,部分網民將事件與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相聯系,一段時間內再次引發了對國產奶粉(奶業)質量安全的擔憂。后被證實上述事件不涉及奶粉摻假,主要為“蛋白固體飲料”銷售商虛假宣傳問題。盡管如此,還是有一部分消費者沒有客觀認識二者的區別,繼續抨擊國產奶粉(奶業)。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次有傳言稱柑橘、三文魚等農產品會傳染病毒,引發網民熱議,影響到農產品銷售。
三、下半年輿情態勢預測與建議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十三五”規劃全面完成之年,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根據上半年輿情表現,結合發展態勢分析,預測下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應急處置工作需要關注以下兩類風險點:
(一)熱點性風險點。一是糧食、生豬等大宗品種的負面輿情風險。保糧食安全是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的種養殖和加工環節潛在的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形成輿論關注焦點的可能性較大。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伴生的謠言風險。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特別是前段時間北京等地區形勢出現局部反彈,疫情相關的謠言問題可能再度出現。三是中美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標準差異問題,特別是關于生豬等農產品進出口標準差異的問題,存在引起輿情熱點的可能。
(二)長期性風險點。近年輿情監測數據顯示,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一直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重要內容,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農產品入市后曝光的負面檢測信息,特別是一些禁用農藥或瘦肉精的檢出曝光,一定程度上會在消費者心里不斷積累負面情緒。可能被特定事件點燃誘發輿情連鎖反應。
輿情工作是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管的重要基礎,2020年下半年將繼續發揮好“瞭望哨”和“晴雨表”作用,做好應急處置的前哨工作。同時,針對下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可能存在的發展態勢,建議如下。
一是加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這是一個包括預判、引導、處置在內的完備機制,明確“誰來管、怎么管”,使各部門協調運作,進而充分發揮作用。對于目前可以預見的熱點性風險和長期性風險,有必要在原有處置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要建立與市場監管、網信辦等部門的輿情聯動處置機制。
二是建立健全以風險評估專家為核心的辟謠機制。風險交流是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交流工作存在主動性不足、專業性缺位的問題。建議盡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辟謠的專家聯席機制,適當引入第三方資源,協同開展違法和不良信息處置工作,推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落實。
三是努力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輿論生態圈。在積極爭取權威主流媒體發揮輿論引導主渠道的基礎上,探索通過工作通報、媒體會商、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與微信、百度、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平臺進行接觸,爭取支持合作,擴大傳播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知識的朋友圈,形成網絡輿論引導的良好生態。
日期:2020-07-22
2020年上半年,全國農業農村部門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圍繞農業穩產保供的要求,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堅持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牢牢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總體上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整體輿情熱度較往年同期降低,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局勢的好轉,輿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逐步上升,網民關注的熱門話題主要集中在“春耕生產與農資打假”“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新冠肺炎疫情與農產品食用安全”三個方面,輿情形象整體上以正面為主。
一、上半年輿情監測的總體情況
截至6月30日,中國農科院質標所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團隊累計監測相關輿情信息102.1萬條,累計編報《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快報》137期,其中專題分析報告15期,涉及輿情樣本數據483條,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5個百分點。
從樣本分析結果看,上半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正面輿情占比達73.04%,顯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輿論場中主要聲量為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戰線積極抗擊疫情、助力穩產保供的正能量新聞,新聞曝光的直接負面性事件占比進一步縮小。有賴于多方力量的聯合介入,上半年關于指導疫情防控期間如何正確認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消費指導類輿情占比進一步提高,占比8.49%,新增謠言數量明顯減少。從輿情時間節點看,1-2月,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顯示度偏低。3月開始,輿情活力開始釋放,并在4-5月期間達到高峰。特別是2020年兩會召開前夕,輿論場中涌現出眾多代表、委員關于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的討論話題,進一步推高了輿情走勢。從輿情傳播渠道看,權威官媒依舊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以新華網、農民日報為主要的官媒渠道占據了超過7成的正面輿情來源。同時,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社)、澎湃新聞(上海報業集團)在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輿論監督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上半年輿情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輿論肯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舉措,為確保“穩產保供”和全年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做出了積極貢獻。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印發《關于疫情防控期間堅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通知》,全面部署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組織專家編寫并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操作指南》,全面指導基層農安操作工作;引導各級質檢機構靠前服務,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在農產品供應保障中的技術支撐作用;部署開展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用藥和非法添加行為。特別是,農業農村部于今年3月全面部署啟動農資打假“春雷”行動,在全國掀起了“打擊假劣農資 保衛春耕生產”熱潮。農產品質量安全戰線的各項工作獲得了輿論界的肯定,其中僅開展“春雷”行動相關的正面報道就超過90萬條,對于各地查獲假劣農資案件,網民紛紛給予好評。
(二)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為代表的制度創新話題受到廣泛關注。2019年底農業農村部全面部署啟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疫情期間,合格證的試行成為既減少人員接觸又壓實主體責任的有效手段,農業農村系統內迅速圍繞制度概念、試行范圍、操作細節、應用效果等方面展開了討論,相關輿情占到上半年輿情樣本總量的4%。2月舉行的全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線上師資培訓受到基層歡迎,超過7萬人線上參與,其中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其他企事業單位人員2.8萬人,線上平臺累計收到評論4.1萬條,學員紛紛表達了對本次培訓形式和內容的贊賞。除了合格證制度,今年兩會期間,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制度被多位代表、委員提及;6月以來,由于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集中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病例,關于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話題引爆輿論。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老謠新炒”問題突出。上半年,未監測到具備顯著負面影響的新生謠言。但一些過往的謠言通過假借新冠肺炎疫情的現實背景,再度出現了惡意傳播。例如,今年2月,一篇題為《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的懺悔書!曝光巨大黑幕!》的文章在網絡中大量傳播,文中詳細描述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內部經營的所謂“黑幕”,引發網上廣泛關注。經輿情回溯調查,2016年端午節前后網絡中即出現類似傳言,當時所謂的懺悔人是“寧波余姚人徐翠芹”,且寧波余姚市場監管部門已對轄區內相關市場進行了檢查,并未發現網傳情況,解放日報等媒體已及時對傳言進行了澄清,并邀請有關專家就黃鱔、蝦蟹等水產品使用避孕藥問題進行了科普解讀。后經警方調查發現,上述謠言系江蘇一犯罪團伙蓄意將舊帖拼接篡改、偷換內容,并套上和疫情有關的標題,借疫情熱點造謠傳播。除此之外,上半年已先后出現有關“速生雞”“植物激素”“農殘最高的五種蔬菜” “打針西瓜”等多起“老謠新炒”事件。對此,農業農村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組織行業專家撰寫解讀材料,通過新華網、農民日報等權威媒體渠道進行了科普解讀和輿論引導。
(四)網民食品安全科學認知水平亟待提高。從目前一些新聞曝光和社交貼文看,一些網民乃至少數媒體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科學素養偏低,對諸如植物生長調節劑、白羽肉雞等概念缺乏科學認知,在一些具體的事件中缺乏客觀理性的分析認識。例如,今年5月曝光的湖南“蛋白固體飲料”事件,起初被媒體稱為“大頭娃娃假奶粉事件”,部分網民將事件與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相聯系,一段時間內再次引發了對國產奶粉(奶業)質量安全的擔憂。后被證實上述事件不涉及奶粉摻假,主要為“蛋白固體飲料”銷售商虛假宣傳問題。盡管如此,還是有一部分消費者沒有客觀認識二者的區別,繼續抨擊國產奶粉(奶業)。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次有傳言稱柑橘、三文魚等農產品會傳染病毒,引發網民熱議,影響到農產品銷售。
三、下半年輿情態勢預測與建議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十三五”規劃全面完成之年,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根據上半年輿情表現,結合發展態勢分析,預測下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應急處置工作需要關注以下兩類風險點:
(一)熱點性風險點。一是糧食、生豬等大宗品種的負面輿情風險。保糧食安全是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的種養殖和加工環節潛在的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形成輿論關注焦點的可能性較大。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伴生的謠言風險。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特別是前段時間北京等地區形勢出現局部反彈,疫情相關的謠言問題可能再度出現。三是中美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標準差異問題,特別是關于生豬等農產品進出口標準差異的問題,存在引起輿情熱點的可能。
(二)長期性風險點。近年輿情監測數據顯示,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一直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重要內容,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農產品入市后曝光的負面檢測信息,特別是一些禁用農藥或瘦肉精的檢出曝光,一定程度上會在消費者心里不斷積累負面情緒。可能被特定事件點燃誘發輿情連鎖反應。
輿情工作是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管的重要基礎,2020年下半年將繼續發揮好“瞭望哨”和“晴雨表”作用,做好應急處置的前哨工作。同時,針對下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可能存在的發展態勢,建議如下。
一是加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這是一個包括預判、引導、處置在內的完備機制,明確“誰來管、怎么管”,使各部門協調運作,進而充分發揮作用。對于目前可以預見的熱點性風險和長期性風險,有必要在原有處置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要建立與市場監管、網信辦等部門的輿情聯動處置機制。
二是建立健全以風險評估專家為核心的辟謠機制。風險交流是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交流工作存在主動性不足、專業性缺位的問題。建議盡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辟謠的專家聯席機制,適當引入第三方資源,協同開展違法和不良信息處置工作,推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落實。
三是努力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輿論生態圈。在積極爭取權威主流媒體發揮輿論引導主渠道的基礎上,探索通過工作通報、媒體會商、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與微信、百度、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平臺進行接觸,爭取支持合作,擴大傳播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知識的朋友圈,形成網絡輿論引導的良好生態。
日期: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