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秸稈焚燒 怎一個“禁“字了得

   2016-03-09 469
核心提示:近些年來,嗆人的煙霧籠罩了諸多城市。由于能見度低,汽車即使大白天行駛也須開燈;市民在街上行走,被煙霧熏得眼淚流;高速路上
    近些年來,嗆人的煙霧籠罩了諸多城市。由于能見度低,汽車即使大白天行駛也須開燈;市民在街上行走,被煙霧熏得眼淚流;高速路上因發生數十起車輛相撞,不得不暫時關閉。    大量的秸稈就被堆積在了滬渝高速公路丫角段附近,不少堆積在高速公路附近的秸稈被點燃,燃起的煙霧逐漸籠罩在高速公路上,滬渝高速荊州段被迫關閉3小時。
    幾天前,《人民日報》也報道了“煙霧罩成都,能見度不到30米”的情形,同樣起因于該市周邊農村的秸稈焚燒。
    近些年來,糧食主產區的小麥、水稻、玉米等秸稈的焚燒問題,始終困擾著有關機構和部門。遮天蔽日的滾滾濃煙不但污染環境、毒化空氣,還影響道路交通和飛機航班,甚至釀成火災及人員傷亡等不安全因素。
    各地應對措施多
    為了把“禁燒”落到實處,地方政府不得不“各顯神通”地予以應對。如安徽合肥從5月上旬開始進入禁燒期,禁燒不力的主要負責人以瀆職論處。
    湖北武漢要求所轄農產區9月底前不能焚燒小麥、水稻、玉米等秸稈,并將禁燒列入政府部門年終績效考核。
    江蘇淮安由環保、公安、農機等部門組成巡查小組,保證禁燒工作落到實處。
    河北衡水的環保、公安、農業等部門聯合下文,對違規者輕的罰款重則拘留。
    成都市還專門設置了“秸稈辦”主抓秸稈禁燒等等。
    諸如此類,力度不可謂不大。然而“秸稈焚燒”依舊是屢禁難止,其原因何在?
    變廢為寶難度大
    首先,農民對收獲后剩下的作物秸稈沒辦法處置。早些年,農作物的秸稈多被用做薪柴。如今不知為何卻不當薪柴做飯了,只剩下“付之一炬”。
    其次,秸稈其實是個“寶”,完全可以回收利用。麥、稻、玉米秸稈等可用于馬牛羊的飼料。但是,農民找不到秸稈“變廢為寶”的途徑。
    但是這些都只是理論上的,相關的地方政府只囿于一味地“禁燒”,卻無人去做秸稈利用的組織、協調和轉化工作,而農民自己又無力進行。
    另外,秸稈還田做肥成本太高。有的地方種一畝地麥子最多只賺100多元,而粉碎一畝地的麥子秸稈工錢就需幾十元。不但不賺錢還要額外花錢。
    禁燒不如疏導好
    鑒于農民在秸稈處置上的諸多困難,各地政府應針對性地做好秸稈的“化害為利”工作。比如為瓜薯類青濕秸藤粉碎提供減免費用服務,用其漚肥以部分替代化肥;棉花、大豆秸稈近似木質是很好的薪柴,提倡農戶用其來做飯以減少煤(氣)炭消耗和家庭開支;號召并補助農戶建立沼氣池利用秸稈生產沼氣;派人去牧區聯系和建立渠道,出賣小麥、水稻等秸稈用于牧區牲畜飼料等等。
    此外,秸稈還有發電、氣化、手工編織、生產食用菌、治理沙漠的綜合利用途徑。
    這種多措并舉的疏導效果遠勝于單一的“禁燒”堵截。當農民看到了變廢為寶的實在利益,讓他去燒也不會燒了。那么“禁不勝禁”的秸稈焚燒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秸稈是個寶,何必放火燒?
    田地間焚燒油秸稈、雜草稈不僅污染周圍的環境,燒下的火灰并不利于肥田。筆者從有關資料了解到,在農田焚燒稻草稈會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和保水性能大大下降,由于土壤表層溫度增高,會燒死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土壤水分損失65%—80%,使土壤板結不耐旱,吸水保墑能力大幅度下降。所以,焚燒秸稈既浪費了資源,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能源,焚燒時冒出的濃濃黑煙既污染了環境,焚燒后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既危害人畜健康,又影響作物生長,加重大氣污染程度,又危害著周圍及人體健康。
    另外,如果遇上大風天氣,還會發生“火燒連田”的災害,周圍的建筑物、電力高壓線路都容易出現火災造成的不安全事故的發生,特別是在鐵路、公路附近焚燒菜子稈、麥子稈濃煙滾滾,會嚴重影響行車的安全。
    其實,秸稈有許多利用價值。比如:可以用來發電、肥田;秸稈等生物質直接轉化為生物油;將秸稈用于豬、牛墊欄,然后進入沼氣池生產沼氣,使秸稈發揮其多種用途和功能;秸稈成為生產一次性紙質餐具或草帽制品的原料;還可以用于造紙、編織工藝品等。如果真正讓秸稈變成了“黃金”,農民還會把成捆成捆的秸稈燒掉嗎?
QQ截圖20160309111837

詳情請參閱:http://fengsuo.foodmate.net/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商務指南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