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糧食儲備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確保市場穩定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省儲備糧在保證退耕還林和救災糧食供應、維護糧食市場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我省現有儲備糧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儲存規模小,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運作效率和效益不高,管理體系不完善。為了進一步增強省、市政府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保證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儲存安全,維護市場穩定,確保糧食安全,根據《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04〕25號)要求,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完善我省儲備糧管理體系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實糧食儲備規模,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4〕17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關于進一步充實地方糧食儲備做好糧食市場供應工作的通知》(發改經貿〔2003〕1353號)精神,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量、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要求,將省、市兩級糧食儲備規模增加到12?5億公斤。
充實省級儲備糧規模。自2004年起,在三年內擇機將省級儲備糧規模充實到7?5億公斤。為及時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自然災害和市場異常波動,在總規模內建立面粉、大米各750萬公斤的省級成品糧儲備,以增強省政府對糧食調控的責任和能力。
建立和充實市級糧食儲備。市級儲備糧規模不少于5億公斤,其中,建議西安市為3?5億公斤左右,其他設區市掌握在0?15—0?5億公斤。各市也要按照“面粉5天、大米10天、食油60天的日消費量”的要求,建立一定規模的成品糧油儲備,確保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性事件等特殊時期的當地糧食市場穩定。
省級儲備糧的費用和利息補貼由省級糧食風險基金解決,所需資金由農發行陜西省分行按計劃保證供應。市級儲備糧所需利息和費用補貼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所需資金在落實利息、費用和價差補貼的前提下由農發行陜西省分行按計劃保證供應。成品糧油儲備的費用和利息補貼標準按折合原糧后的標準執行。
二、優化儲備糧布局結構,確保儲備糧的調控效能
逐步建立規模適度、布局合理、高效靈活、便于調控的省、市儲備糧格局,充分發揮儲備糧的宏觀調控效能。
合理調整省級儲備糧布局。根據我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布局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的實際,省級儲備糧在現有布局的基礎上相對集中,并向銷區傾斜。優化省級儲備糧品種結構,調整后為:小麥5億公斤(含面粉0?075億公斤),玉米1?75億公斤,稻谷0?75億公斤(含大米0?075億公斤)。省級成品糧儲備布局在大中城市的生產批發環節,并適當集中管理。
市級儲備糧的品種和布局,可按照有利于服從政府宏觀調控的需要、有利于儲備糧管理、適當兼顧各方面利益的原則,由各設區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
三、建立和完善省、市兩級儲備糧管理體制
按照《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04〕25號)要求,進一步完善省級儲備糧垂直管理體制。參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方式,將省儲備糧管理中心改為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并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執行企業財務制度。通過資產整體劃轉方式,分批上收一定規模的糧庫,由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對其人、財、物實行垂直管理。將咸陽1002庫和榆林、安康的省糧食儲備庫劃轉上收,連同省糧食儲備庫和802單位劃歸省儲備糧管理公司管理。各市、縣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要對省級儲備糧的垂直管理給予支持和協助。具體劃轉及財務審計辦法由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財政廳、省編辦、省糧食局另行制定。
省級儲備糧的采購、銷售和輪換,原則上應當通過規范的糧食批發市場公開進行,也可以通過國家和省政府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省儲備糧管理公司要建立健全責權統一、管理規范的省級儲備糧輪換機制,在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和調得動、用得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儲備糧輪換市場化運作機制。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降低糧食儲備費用,減輕財政負擔。省級儲備糧的管理費用由省財政廳對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實行定額包干。具體辦法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糧食局制定。
市級儲備糧管理體制原則上參照省級儲備糧管理方式,結合本地實際,由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確定。
四、明確職責,切實做好儲備糧的管理工作
省級儲備糧糧權屬省政府,其規模、品種結構由省政府確定,未經省政府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 省糧食局負責省級儲備糧的行政管理,對省級儲備糧的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實施監督檢查;會同省財政廳負責擬訂省級儲備糧規模總量、總體布局和動用的宏觀調控意見,提出省級儲備糧的儲存規模和品種布局方案,報省政府批準后,會同省財政廳和農發行陜西省分行,將省級儲備糧的收購、銷售和輪換計劃共同下達省儲備糧管理公司。
省財政廳負責省級儲備糧的貸款利息、管理費用等財政補貼,并及時、足額撥付;負責對省級儲備糧有關財務執行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具體負責省級儲備糧的經營管理,并對省級儲備糧的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負責。根據儲備糧的收購、銷售和輪換計劃,具體組織實施省級儲備糧的收購、銷售和輪換。省儲備糧管理公司依照有關省級儲備糧管理的行政法規、規章、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健全省級儲備糧各項業務管理制度,并報省糧食局備案。
企業代儲省級儲備糧的資格認定辦法,由省糧食局會同省財政廳,并征求農發行陜西省分行和省儲備糧管理公司的意見制定。省儲備糧管理公司負責從取得代儲省級儲備糧資格的企業中根據省級儲備糧總體布局方案擇優選定承儲,報省糧食局、省財政廳、農發行陜西省分行備案,并抄送當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 農發行陜西省分行負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足額安排省級儲備糧所需貸款,并對發放的省級儲備糧貸款實施信貸監管。
省級儲備糧儲存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對破壞省級儲備糧倉儲設施,偷盜、哄搶或者損毀省級儲備糧的違法行為,應當及時予以制止、查處。
市級儲備糧管理也必須嚴格遵循“三個嚴格、兩個確保”的要求,即嚴格制度、嚴格管理、嚴格責任,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完好,確保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按照分工負責的原則,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和職責,加強組織和領導,上下配合,切實承擔起確保當地糧食市場穩定和糧食安全的責任,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
糧食儲備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確保市場穩定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省儲備糧在保證退耕還林和救災糧食供應、維護糧食市場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我省現有儲備糧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儲存規模小,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運作效率和效益不高,管理體系不完善。為了進一步增強省、市政府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保證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儲存安全,維護市場穩定,確保糧食安全,根據《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04〕25號)要求,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完善我省儲備糧管理體系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實糧食儲備規模,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4〕17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關于進一步充實地方糧食儲備做好糧食市場供應工作的通知》(發改經貿〔2003〕1353號)精神,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量、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要求,將省、市兩級糧食儲備規模增加到12?5億公斤。
充實省級儲備糧規模。自2004年起,在三年內擇機將省級儲備糧規模充實到7?5億公斤。為及時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自然災害和市場異常波動,在總規模內建立面粉、大米各750萬公斤的省級成品糧儲備,以增強省政府對糧食調控的責任和能力。
建立和充實市級糧食儲備。市級儲備糧規模不少于5億公斤,其中,建議西安市為3?5億公斤左右,其他設區市掌握在0?15—0?5億公斤。各市也要按照“面粉5天、大米10天、食油60天的日消費量”的要求,建立一定規模的成品糧油儲備,確保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性事件等特殊時期的當地糧食市場穩定。
省級儲備糧的費用和利息補貼由省級糧食風險基金解決,所需資金由農發行陜西省分行按計劃保證供應。市級儲備糧所需利息和費用補貼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所需資金在落實利息、費用和價差補貼的前提下由農發行陜西省分行按計劃保證供應。成品糧油儲備的費用和利息補貼標準按折合原糧后的標準執行。
二、優化儲備糧布局結構,確保儲備糧的調控效能
逐步建立規模適度、布局合理、高效靈活、便于調控的省、市儲備糧格局,充分發揮儲備糧的宏觀調控效能。
合理調整省級儲備糧布局。根據我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布局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的實際,省級儲備糧在現有布局的基礎上相對集中,并向銷區傾斜。優化省級儲備糧品種結構,調整后為:小麥5億公斤(含面粉0?075億公斤),玉米1?75億公斤,稻谷0?75億公斤(含大米0?075億公斤)。省級成品糧儲備布局在大中城市的生產批發環節,并適當集中管理。
市級儲備糧的品種和布局,可按照有利于服從政府宏觀調控的需要、有利于儲備糧管理、適當兼顧各方面利益的原則,由各設區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
三、建立和完善省、市兩級儲備糧管理體制
按照《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04〕25號)要求,進一步完善省級儲備糧垂直管理體制。參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方式,將省儲備糧管理中心改為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并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執行企業財務制度。通過資產整體劃轉方式,分批上收一定規模的糧庫,由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對其人、財、物實行垂直管理。將咸陽1002庫和榆林、安康的省糧食儲備庫劃轉上收,連同省糧食儲備庫和802單位劃歸省儲備糧管理公司管理。各市、縣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要對省級儲備糧的垂直管理給予支持和協助。具體劃轉及財務審計辦法由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財政廳、省編辦、省糧食局另行制定。
省級儲備糧的采購、銷售和輪換,原則上應當通過規范的糧食批發市場公開進行,也可以通過國家和省政府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省儲備糧管理公司要建立健全責權統一、管理規范的省級儲備糧輪換機制,在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和調得動、用得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儲備糧輪換市場化運作機制。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降低糧食儲備費用,減輕財政負擔。省級儲備糧的管理費用由省財政廳對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實行定額包干。具體辦法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糧食局制定。
市級儲備糧管理體制原則上參照省級儲備糧管理方式,結合本地實際,由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確定。
四、明確職責,切實做好儲備糧的管理工作
省級儲備糧糧權屬省政府,其規模、品種結構由省政府確定,未經省政府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 省糧食局負責省級儲備糧的行政管理,對省級儲備糧的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實施監督檢查;會同省財政廳負責擬訂省級儲備糧規模總量、總體布局和動用的宏觀調控意見,提出省級儲備糧的儲存規模和品種布局方案,報省政府批準后,會同省財政廳和農發行陜西省分行,將省級儲備糧的收購、銷售和輪換計劃共同下達省儲備糧管理公司。
省財政廳負責省級儲備糧的貸款利息、管理費用等財政補貼,并及時、足額撥付;負責對省級儲備糧有關財務執行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具體負責省級儲備糧的經營管理,并對省級儲備糧的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負責。根據儲備糧的收購、銷售和輪換計劃,具體組織實施省級儲備糧的收購、銷售和輪換。省儲備糧管理公司依照有關省級儲備糧管理的行政法規、規章、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健全省級儲備糧各項業務管理制度,并報省糧食局備案。
企業代儲省級儲備糧的資格認定辦法,由省糧食局會同省財政廳,并征求農發行陜西省分行和省儲備糧管理公司的意見制定。省儲備糧管理公司負責從取得代儲省級儲備糧資格的企業中根據省級儲備糧總體布局方案擇優選定承儲,報省糧食局、省財政廳、農發行陜西省分行備案,并抄送當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 農發行陜西省分行負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足額安排省級儲備糧所需貸款,并對發放的省級儲備糧貸款實施信貸監管。
省級儲備糧儲存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對破壞省級儲備糧倉儲設施,偷盜、哄搶或者損毀省級儲備糧的違法行為,應當及時予以制止、查處。
市級儲備糧管理也必須嚴格遵循“三個嚴格、兩個確保”的要求,即嚴格制度、嚴格管理、嚴格責任,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完好,確保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按照分工負責的原則,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和職責,加強組織和領導,上下配合,切實承擔起確保當地糧食市場穩定和糧食安全的責任,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