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蔬菜局):
冬春季蔬菜生產是保障新年春節期間蔬菜供應的重要茬口。提高蔬菜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對于市場保供穩價具有重要意義。現將《冬春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加強蔬菜生產技術指導,狠抓綠色生產技術措施落實,加大生產供應力度,推進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確保冬春蔬菜均衡有效供給、質量安全和市場運行穩定。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0年1月3日
冬春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冬春季蔬菜生產常受到雨雪、低溫、寡照、高濕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入春后氣溫迅速回升,是實現蔬菜生產豐產豐收的關鍵時期。為加強冬春季蔬菜田間管理和抗災減災工作,減少蔬菜生產因災損失,保障市場穩定供應,現提出如下技術指導意見。
一、設施蔬菜冬春管理措施
(一)生產準備。及時清溝固棚,備好積雪清掃工具、御寒防凍肥藥、補光燈、加溫設備。更換或縫補老舊破損棚膜,推廣使用長壽流滴膜、多功能消霧膜、高透光性陽光板等保溫材料,提高棚室透光率,增加棚室溫度,降低棚內濕度,減輕病蟲危害,提高抗災能力。
(二)品種選擇。大棚冬春茬、早春茬要選用耐低溫弱光、耐濕抗病、株型緊湊的優質高產品種。要瞄準市場需求,積極選種適銷對路、經濟效益較高的中小型西瓜、茄果類蔬菜、栗肉型小南瓜、迷你黃瓜、干鮮兩用辣椒等種類與品種。
(三)推廣集約化育苗。設施保護地集約化育苗,可以有效抗災減災、節約用種、節省工本、保證種植質量,提高生產安全性。各地要加強引導,指導育苗企業有序開展種苗集中生產供應。嚴冬季節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溫排濕,謹防低溫高濕滋生病害,視幼苗生產情況及時追肥,因地制宜選擇增設地熱線、暖風帶、石墨烯、加溫塊、LED補光燈等加溫補光設施設備;春季氣溫回升,易造成苗期徒長,要及時通風降溫除濕,防止烤苗、漚根、猝倒等苗期病害發生,通過多揭膜降低棚室溫濕度、控制澆水、噴矮壯素等措施控制菜苗徒長。
(四)施足基肥。定植前10天,結合整地,每畝施入生物菌有機肥300kg,硫酸鉀型復合肥(18-7-20)30kg。
(五)適時定植。依據棚室保溫情況開展冬春季蔬菜定植。適時定植標準主要看地溫:10厘米地溫穩定在13℃以上就可以定植番茄、茄子等果類蔬菜作物;10厘米地溫穩定在15℃以上就可以定植黃瓜、西瓜、冬瓜等瓜類作物。
(六)光照管理。光照是冬春設施蔬菜優質高產高效生產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要在選用透光率高、流滴性好、耐候性強的多功能復合棚膜基礎上,積極做好膜面清潔,用布條或水擦拭薄膜表面,清除膜面灰塵和雜物;在晴好天氣及時揭蓋保溫材料,增加光照時間;及時整枝落蔓并摘除病葉、老葉,增加通風和透光,有條件的可進行人工補光。
(七)溫度管理。一是覆蓋地膜,提高室內溫度和降低空氣濕度;二是開展多層覆蓋,在大棚內搭建中棚或小拱棚,同時加蓋保溫材料,如遮陽網、無紡布、保溫被、草簾等;三是在棚內建設緩沖間,減少工作人員出入時帶入冷空氣。四是嚴格控制揭蓋時間,上午揭開保溫覆蓋物后,以室內溫度不明顯下降為宜;下午室內溫度降至20℃時放下保溫覆蓋物。
(八)肥水管理。冬春季蔬菜水分應掌握不旱不澆,澆水要選擇晴天中午,澆水后應及時放風排濕。由于冬春季蔬菜生長發育緩慢、需肥少,追肥要以腐熟的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為主,減少化肥。寒流期間,可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0.3%硝酸鈣+1%葡萄糖液,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推廣使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和技術,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促進水肥科學施用,減少設施內病害發生。
(九)氣體管理。有機肥施用量不足或無土栽培的設施蔬菜,應增施二氧化碳氣肥,使設施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適宜水平。在中午氣溫較高時應注意通風換氣,排除設施內的有害氣體。
(十)植株調整。要加強植株調整工作,及時整枝、打杈、打老葉,提高通風透光性。注意適當疏花疏果,適時采收,以防植株因營養供給不足而早衰。
(十一)中耕與培土。冬季或早春中耕,有利于提高土溫,促進根系生長發育,減少土壤水份蒸發。根系淺的宜淺中耕,根系深的宜深中耕。培土能夠防止倒伏及防寒,提高韭菜、芹菜、蘆筍等蔬菜的品質,促進塊莖類蔬菜地下莖的形成,增加產量。
二、露地蔬菜冬春管理措施
我省露地越冬蔬菜主要包括大蒜、菠菜、白菜、胡蘿卜、烏塌菜等耐寒性蔬菜,要根據土壤墑情,結合植株生長狀況,適時澆透越冬水,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在嚴冬到來之前,檢查菜田地膜覆蓋情況,適當用土壓實,避免大風刮壞地膜;霜凍前撒施作物秸稈或腐熟有機肥,可以起到保溫作用,而且能夠防止大風刮膜。
三、病蟲害綠色防控
冬季低溫多濕病害較重,春季病蟲草害易發多發,防治時優先使用農藝、生物、物理防治手段,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藥劑防治。
(一)農藝防治。要選用高抗多抗品種,做好田園清潔、土壤消毒,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老葉和雜草并集中銷毀。要確保排水通暢,嚴防積水。注意控制棚室濕度,根據天氣和棚室環境的變化,適當采取通風除濕等技術措施。可因地制宜綜合應用遠緣輪作、水旱輪作、嫁接換根、膜下滴灌以及沖施微生物菌肥、氨基寡糖素等,增加根系活性,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二)生物、物理防治。要采用長壽流滴消霧功能薄膜、避雨棚、遮陽網、園藝地布、防蟲網覆蓋預防病蟲草害,采用黃藍板和頻振殺蟲燈等誘殺蚜蟲、粉虱、薊馬和鱗翅目害蟲,采用地面全覆蓋、通風排濕等措施,防治低溫高濕病害。因地制宜示范推廣生物農藥、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和生物天敵防治病蟲害。結合農事操作,人工摘除失去功能的病葉和蟲卵,集中銷毀。草害嚴重的田塊,可覆蓋黑色、黑白雙面、銀黑雙面地膜除草。
(三)合理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科學診斷、選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適時、合理用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混合配劑和蔬菜上禁止使用的其他農藥,同時注意所選藥劑混用或交替使用,選用現代高效藥械,大力推廣靜電噴霧器、彌散機、常溫煙霧施藥機等現代高效施藥器械,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防范農殘超標事件發生。
四、應對災害性天氣
(一)防風防雪。大風天氣要壓緊壓膜繩,防止大風將外覆膜吹起;密閉好通風口,防止大風吹入溫室大棚。下雪天氣要及早做好保溫,并在雪后及時清掃積雪;也可事先準備一部分備用立柱,如雪下得過大,可在距溫室前沿3米處加上立柱,以防前積雪壓塌棚體。
(二)防低溫多濕。要注意關注天氣預報,在連陰(雪)天到來之前提前噴防病藥劑或抗寒劑;在無雪天氣下,可充分利用散射光,有補光條件可同時開燈補光;午后及早蓋苫,及時保存熱量,如夜間溫度低,有條件的可以適當補溫;天氣轉晴后要逐漸揭苫,如發現植株葉片萎蔫應隨即回蓋,待植株恢復后再逐步揭苫。
冬春季蔬菜生產是保障新年春節期間蔬菜供應的重要茬口。提高蔬菜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對于市場保供穩價具有重要意義。現將《冬春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加強蔬菜生產技術指導,狠抓綠色生產技術措施落實,加大生產供應力度,推進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確保冬春蔬菜均衡有效供給、質量安全和市場運行穩定。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0年1月3日
冬春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冬春季蔬菜生產常受到雨雪、低溫、寡照、高濕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入春后氣溫迅速回升,是實現蔬菜生產豐產豐收的關鍵時期。為加強冬春季蔬菜田間管理和抗災減災工作,減少蔬菜生產因災損失,保障市場穩定供應,現提出如下技術指導意見。
一、設施蔬菜冬春管理措施
(一)生產準備。及時清溝固棚,備好積雪清掃工具、御寒防凍肥藥、補光燈、加溫設備。更換或縫補老舊破損棚膜,推廣使用長壽流滴膜、多功能消霧膜、高透光性陽光板等保溫材料,提高棚室透光率,增加棚室溫度,降低棚內濕度,減輕病蟲危害,提高抗災能力。
(二)品種選擇。大棚冬春茬、早春茬要選用耐低溫弱光、耐濕抗病、株型緊湊的優質高產品種。要瞄準市場需求,積極選種適銷對路、經濟效益較高的中小型西瓜、茄果類蔬菜、栗肉型小南瓜、迷你黃瓜、干鮮兩用辣椒等種類與品種。
(三)推廣集約化育苗。設施保護地集約化育苗,可以有效抗災減災、節約用種、節省工本、保證種植質量,提高生產安全性。各地要加強引導,指導育苗企業有序開展種苗集中生產供應。嚴冬季節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溫排濕,謹防低溫高濕滋生病害,視幼苗生產情況及時追肥,因地制宜選擇增設地熱線、暖風帶、石墨烯、加溫塊、LED補光燈等加溫補光設施設備;春季氣溫回升,易造成苗期徒長,要及時通風降溫除濕,防止烤苗、漚根、猝倒等苗期病害發生,通過多揭膜降低棚室溫濕度、控制澆水、噴矮壯素等措施控制菜苗徒長。
(四)施足基肥。定植前10天,結合整地,每畝施入生物菌有機肥300kg,硫酸鉀型復合肥(18-7-20)30kg。
(五)適時定植。依據棚室保溫情況開展冬春季蔬菜定植。適時定植標準主要看地溫:10厘米地溫穩定在13℃以上就可以定植番茄、茄子等果類蔬菜作物;10厘米地溫穩定在15℃以上就可以定植黃瓜、西瓜、冬瓜等瓜類作物。
(六)光照管理。光照是冬春設施蔬菜優質高產高效生產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要在選用透光率高、流滴性好、耐候性強的多功能復合棚膜基礎上,積極做好膜面清潔,用布條或水擦拭薄膜表面,清除膜面灰塵和雜物;在晴好天氣及時揭蓋保溫材料,增加光照時間;及時整枝落蔓并摘除病葉、老葉,增加通風和透光,有條件的可進行人工補光。
(七)溫度管理。一是覆蓋地膜,提高室內溫度和降低空氣濕度;二是開展多層覆蓋,在大棚內搭建中棚或小拱棚,同時加蓋保溫材料,如遮陽網、無紡布、保溫被、草簾等;三是在棚內建設緩沖間,減少工作人員出入時帶入冷空氣。四是嚴格控制揭蓋時間,上午揭開保溫覆蓋物后,以室內溫度不明顯下降為宜;下午室內溫度降至20℃時放下保溫覆蓋物。
(八)肥水管理。冬春季蔬菜水分應掌握不旱不澆,澆水要選擇晴天中午,澆水后應及時放風排濕。由于冬春季蔬菜生長發育緩慢、需肥少,追肥要以腐熟的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為主,減少化肥。寒流期間,可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0.3%硝酸鈣+1%葡萄糖液,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推廣使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和技術,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促進水肥科學施用,減少設施內病害發生。
(九)氣體管理。有機肥施用量不足或無土栽培的設施蔬菜,應增施二氧化碳氣肥,使設施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適宜水平。在中午氣溫較高時應注意通風換氣,排除設施內的有害氣體。
(十)植株調整。要加強植株調整工作,及時整枝、打杈、打老葉,提高通風透光性。注意適當疏花疏果,適時采收,以防植株因營養供給不足而早衰。
(十一)中耕與培土。冬季或早春中耕,有利于提高土溫,促進根系生長發育,減少土壤水份蒸發。根系淺的宜淺中耕,根系深的宜深中耕。培土能夠防止倒伏及防寒,提高韭菜、芹菜、蘆筍等蔬菜的品質,促進塊莖類蔬菜地下莖的形成,增加產量。
二、露地蔬菜冬春管理措施
我省露地越冬蔬菜主要包括大蒜、菠菜、白菜、胡蘿卜、烏塌菜等耐寒性蔬菜,要根據土壤墑情,結合植株生長狀況,適時澆透越冬水,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在嚴冬到來之前,檢查菜田地膜覆蓋情況,適當用土壓實,避免大風刮壞地膜;霜凍前撒施作物秸稈或腐熟有機肥,可以起到保溫作用,而且能夠防止大風刮膜。
三、病蟲害綠色防控
冬季低溫多濕病害較重,春季病蟲草害易發多發,防治時優先使用農藝、生物、物理防治手段,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藥劑防治。
(一)農藝防治。要選用高抗多抗品種,做好田園清潔、土壤消毒,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老葉和雜草并集中銷毀。要確保排水通暢,嚴防積水。注意控制棚室濕度,根據天氣和棚室環境的變化,適當采取通風除濕等技術措施。可因地制宜綜合應用遠緣輪作、水旱輪作、嫁接換根、膜下滴灌以及沖施微生物菌肥、氨基寡糖素等,增加根系活性,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二)生物、物理防治。要采用長壽流滴消霧功能薄膜、避雨棚、遮陽網、園藝地布、防蟲網覆蓋預防病蟲草害,采用黃藍板和頻振殺蟲燈等誘殺蚜蟲、粉虱、薊馬和鱗翅目害蟲,采用地面全覆蓋、通風排濕等措施,防治低溫高濕病害。因地制宜示范推廣生物農藥、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和生物天敵防治病蟲害。結合農事操作,人工摘除失去功能的病葉和蟲卵,集中銷毀。草害嚴重的田塊,可覆蓋黑色、黑白雙面、銀黑雙面地膜除草。
(三)合理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科學診斷、選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適時、合理用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混合配劑和蔬菜上禁止使用的其他農藥,同時注意所選藥劑混用或交替使用,選用現代高效藥械,大力推廣靜電噴霧器、彌散機、常溫煙霧施藥機等現代高效施藥器械,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防范農殘超標事件發生。
四、應對災害性天氣
(一)防風防雪。大風天氣要壓緊壓膜繩,防止大風將外覆膜吹起;密閉好通風口,防止大風吹入溫室大棚。下雪天氣要及早做好保溫,并在雪后及時清掃積雪;也可事先準備一部分備用立柱,如雪下得過大,可在距溫室前沿3米處加上立柱,以防前積雪壓塌棚體。
(二)防低溫多濕。要注意關注天氣預報,在連陰(雪)天到來之前提前噴防病藥劑或抗寒劑;在無雪天氣下,可充分利用散射光,有補光條件可同時開燈補光;午后及早蓋苫,及時保存熱量,如夜間溫度低,有條件的可以適當補溫;天氣轉晴后要逐漸揭苫,如發現植株葉片萎蔫應隨即回蓋,待植株恢復后再逐步揭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