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是我國最大宗進口食品,其進口量約占我國食用油總消費量的三分之一,是百姓食用油的最重要來源之一。國家連續4年將食用油列為重點整治產品,并在2014年的食品安全重點工作中明確提出,從源頭加強對食用油的質量安全管理;質檢總局2014年重點工作也要求繼續加強進口植物油監管。9月16-27日,食品局組織系統內專家一行5人,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3國開展進口食用植物油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檢查,這是質檢總局首次派出官方檢查團對輸華食用油主要輸出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行檢查。
馬來西亞和印尼是棕櫚油兩個主要輸出國,我國進口的600余萬噸棕櫚油約60%來自馬來西亞、40%來自印尼;新加坡是國際棕櫚油交易中心,聚集了“豐益國際”等眾多世界上最主要的棕櫚油輸華貿易商。檢查團與印尼農業部和馬來西亞棕櫚油總署代表進行了交流,了解他們對食用植物油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架構、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檢驗監管措施和實驗室資源配置等情況;在棕櫚油育苗園、種植園與相關管理人員進行了交流,了解了棕櫚樹從育苗到采收全過程病蟲害控制及藥物使用情況,在壓榨廠、精煉加工廠和出口碼頭重點關注生產和儲運過程衛生控制等情況,特別是對酸價、過氧化值等重要質量安全指標的控制情況。與棕櫚油制造商和貿易商進行了座談,聽取了業界對質檢總局有關政策和措施的意見和建議。
當前食品國際貿易具有環節多、供應鏈長、鏈條關系復雜的特點,為應對國際食品安全挑戰,適應進口食品貿易形勢,食品局從完善體系和制度著手,突出過程監管和防范在先,創新監管模式:一是加強全過程監管。建立進口食品境外檢查制度,將監管前伸至源頭。二是加強風險管控。對進口食品開展風險評估,為進口食品安全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三是加強預防在先。建立進口食品檢驗檢疫風險預警系統,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做到預防為主,防范在先。進口食用油質量安全關系國計民生,單純依靠口岸檢驗手段進行把關還遠遠不夠,對向我國出口食用油的主要國家開展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和食品安全狀況檢查和評估,符合相關國際準則的規定,體現了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監管的先進食品安全監管理念,為后續做好口岸質量安全把關、采取通關便利化措施和分類監管措施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日期: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