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廳,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農作物種業取得長足發展。山西氣候條件復雜,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用種豐富多樣。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高度重視農作物種子工作,選育、引進和大面積推廣了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抗蟲棉、優質谷子等突破性農作物優良新品種。雜交玉米全部實現商品化供種,主要農作物種子實行精選包裝和標牌銷售,良種供應能力顯著提高;種子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全省注冊種子企業200個,培育了4個“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種子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面實行政企分開,市場監管得到加強。良種的培育和應用,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 農作物種業地位亟待加強。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目前,我省農作物種業發展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突出表現為: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健全,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育種資源和人才不足,競爭力不強;供種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種繁育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較低;種子市場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不能完全適應農作物種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違法生產經營及不公平競爭現象時有發生。與現代種業的形態特征和發展形勢相比,我省種業還有很大差距,建設任務還相當繁重,必須進一步深化對發展現代種業的認識,拿出更多精力,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謀劃和推進我省現代種業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三)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發展現代種業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舉措,把良種培育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首要任務,把提高種子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做大做強種業的關鍵支撐,把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作為整合種業資源的重要切入點,把加強種子市場監管作為促進種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全面提升我省農作物種業發展水平。
(四)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加強農作物種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國際合作,鼓勵引進國際優良種質資源、先進育種制種技術和農作物種業物質裝備制造技術,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提高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企業主體地位。以“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為主體,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政策引導帶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充分發揮企業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堅持扶優扶強。加強政策引導,對優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對具有育種能力、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增強其創新能力。
——堅持合理布局。立足我省農業生產區域特點,發揮山西種子產業比較優勢,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企業布局覆蓋全省農業生產,作物布局兼顧主要農作物與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布局與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統籌結合。
(五)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種業基本建立起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突破性優良品種10~15個;重點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長期穩定的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瓜菜等作物種子生產基地100萬畝;整合培育20~30個種子骨干企業,打造5個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力爭有1~2家成為上市公司。
三、主要任務
(六)加強基礎研究,完善種業創新體系。
進一步明確種業科研分工,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重點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承擔,商業化育種重點由種子企業承擔。引導和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全部實現“事企脫鉤”。
相關部門要加大投入,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機制,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全面加強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重點開展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品種檢測技術、種子生產加工和檢驗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和應用技術性研究,以及常規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等公益性研究,為種子企業提供科技支撐。
(七)推進機制創新,培育現代種業企業。
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支持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中心、質量控制中心,完善科研創新體系。積極推進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有實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立品種審定綠色通道。
積極推進種子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市場機制優化和調整種子企業布局。鼓勵大型優勢種子企業并購優勢科研單位和中小種子企業;支持大型企業特別是已退出煤焦領域的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八)加強基地建設,提升供種保障能力。
加強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鼓勵和引導種子企業向種子生產優勢區域集中,支持種子企業通過土地流轉、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等方式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種子繁育基地村,全面提升種子生產基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機械化水平。重點開展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瓜菜等作物原原種、原種、良種、雜交種和優質蔬菜、果樹種苗生產,保障全省種子、種苗供應數量和質量的安全。
在忻定、晉中、上黨、大同、運城等盆地建立雜交玉米制種基地30萬畝,年產種子8000萬公斤。
在運城、臨汾、晉城、晉中等地建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30萬畝,年產種子7500萬公斤。
在呂梁、大同、朔州、忻州、長治、太原等高海拔冷涼山區,建立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20萬畝,年產脫毒種薯2億公斤。
在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等區域建立雜糧種子繁育基地10萬畝,年產種子1000萬公斤,重點繁育豆類、谷子、糜黍、莜麥、蕎麥良種。
在大同、忻定、晉中、上黨、晉南等盆地建立瓜果菜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0萬畝。其中,種子基地9萬畝,年產種子600萬公斤;種苗基地1萬畝,年產標準化種苗40億株。
(九)完善管理機構,提升市場管理能力。
強化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管理職能,明確種子管理機構,依法履行種子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職責。全面構建種子市場管理、種子質量監控、新品種引進區試、新品種展示推廣、信息服務等體系,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和裝備精良的種子管理隊伍,為種子管理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依法糾正和查處騙取審批、違法審批等行為。全面推進縣級種子管理機構和農業綜合執法隊聯合執法,加強種子行政許可事后監管和日常執法,加大對種子生產和購銷環節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搶購套購、未審先推、無證生產經營、套牌侵權和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等行為,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嚴格縣鄉村種子銷售備案管理,種子經營者應在當地種子管理機構備案后依法進行種子銷售。加強對進出境種子的檢驗檢疫。公安、工商、質監、監察等相關部門要與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執法合力,強化種子市場監管。
(十)規范品種試驗,嚴格品種審定和保護。
進一步規范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品種保護測試、轉基因農作物安全評價等管理,統一鑒定標準,嚴格品種審定條件,建立不適宜種植品種退出機制。加強省級品種審定與國家品種審定的協調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強化品種權執法,加強新品種保護和信息服務。
(十一)完善儲備制度,提升抗災救險能力。
完成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代儲任務;增加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數量;建立市、縣種子儲備體系。國家儲備以雜交玉米及其親本種子為主,保障雜交種子供應和平抑市場價格;省級儲備以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種子為主,市、縣儲備以短生育期作物種子為主,保障災后恢復生產和市場調劑。
四、政策支持
(十二)制定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按照國家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編制省、市、縣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分作物、分區域、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方向和重點,明確今后10年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任務和措施。
(十三)加大對企業育種投入。加大對雜交玉米品種選育投入,支持通過審定且有推廣前途的自育品種推廣應用,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其創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將“育繁推一體化”龍頭種子企業列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享受相關的政策待遇;農業產業化資金、扶貧資金、技改資金、科技支農資金要優先向 “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傾斜。
(十四)加強種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原資金渠道不變的前提下,統籌安排農作物種業資金和項目,加強育種研究、品種測試和試驗、種子檢驗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種子企業建設商業化科研育種和質量控制中心、育種基地,購置先進的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和倉儲、運輸設備等,提升種子企業良種生產能力。重點支持種子管理機構進行種子管理與質量檢驗、新品種區域試驗、種子信息服務、新品種展示示范與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等四大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種子管理服務手段。同時,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種子南繁工作,在海南省設立南繁工作站,投資建設種子檢測、鑒定基地,配套農田水利設施及種子檢驗場所,為全省農作物種子品種真實性和純度鑒定提供種植鑒定平臺,滿足種子市場監管需要。
(十五)鼓勵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科技資源合理流動,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事業單位或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允許省內科研教學推廣單位事業編制科技人員采取技術合作、項目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與種子企業簽約開展商業化育種。對企業引進的科技人才,當地政府要參照有關政策積極解決戶籍、住房和待遇等問題。
(十六)實行種子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種子企業批發和零售種子免征增值稅。對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種子生產經營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種子生產企業的農、林、牧、漁業項目所得,按規定減免企業所得稅。對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給予稅收優惠,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工商、質監、衛生、國土、稅務等各有關部門對種子企業收取的行政性費用一律按最低標準執行。
(十七)加強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實行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制度,建立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和瓜菜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區,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和輪作倒茬外,不得改變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區的用地性質。各級政府要積極協調種子生產基地土地流轉,加強對種子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和扶持,鼓勵種子企業興辦和領辦種子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種子企業聯結制種農戶的組織化程度。種子生產基地與縣鄉公路之間的道路由農業部門負責統籌規劃,各級財政部門負責投資修建。水利部門對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水利設施配套予以支持。
(十八)完善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和種子生產加工收儲補貼政策。各級財政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對省市縣三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給予補助,主要用于儲備種子收購資金利息、倉儲保管、質量檢測、損耗及轉商損失等費用的補貼。建立政府支持、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政策性保險保障機制,對玉米、馬鈴薯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保費由中央財政、省財政、制種企業和農戶按40%、30%、25%和5%比例分擔。完善種子收儲政策,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并按權限下調貸款利率,確保種子及時收購和農民制種款按時兌付。加大高效、安全制種技術和先進適用制種機械的推廣使用,將種子生產加工機械設備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
(十九)加大種子管理工作經費支持和管理能力建設。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保障種子管理工作經費投入,將種子市場監管、質量監督檢驗、品種區域試驗等屬于公共服務范圍的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同時,進一步強化市、縣種子管理部門管理和執法能力。
五、保障措施
(二十)完善法律法規。適時修訂完善《山西省農作物種子條例》和配套規章,健全并改進品種區試、品種審定、品種保護和品種退出制度,完善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審批和監督管理的相關規定,提高違法行為處罰標準,制定育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科研人員行為準則。
(二十一)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種子行業協會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協會在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加強對企業的服務,組織開展企業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二十二)加強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加強高等院校農作物種業相關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實習基地建設,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提升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學資源,加大農作物種業人才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為我省農作物種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作物種業工作的領導,省農業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土廳、省商務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編辦、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質監局、省政府研究室、山西銀監局、山西保監局、省農科院、省農機局、山西農業大學等部門和單位成立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協調組,研究解決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擬定重大政策。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市、縣(市、區)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規劃和方案。
山西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日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農作物種業取得長足發展。山西氣候條件復雜,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用種豐富多樣。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高度重視農作物種子工作,選育、引進和大面積推廣了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抗蟲棉、優質谷子等突破性農作物優良新品種。雜交玉米全部實現商品化供種,主要農作物種子實行精選包裝和標牌銷售,良種供應能力顯著提高;種子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全省注冊種子企業200個,培育了4個“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種子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面實行政企分開,市場監管得到加強。良種的培育和應用,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 農作物種業地位亟待加強。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目前,我省農作物種業發展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突出表現為: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健全,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育種資源和人才不足,競爭力不強;供種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種繁育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較低;種子市場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不能完全適應農作物種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違法生產經營及不公平競爭現象時有發生。與現代種業的形態特征和發展形勢相比,我省種業還有很大差距,建設任務還相當繁重,必須進一步深化對發展現代種業的認識,拿出更多精力,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謀劃和推進我省現代種業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三)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發展現代種業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舉措,把良種培育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首要任務,把提高種子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做大做強種業的關鍵支撐,把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作為整合種業資源的重要切入點,把加強種子市場監管作為促進種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全面提升我省農作物種業發展水平。
(四)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加強農作物種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國際合作,鼓勵引進國際優良種質資源、先進育種制種技術和農作物種業物質裝備制造技術,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提高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企業主體地位。以“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為主體,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政策引導帶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充分發揮企業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堅持扶優扶強。加強政策引導,對優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對具有育種能力、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增強其創新能力。
——堅持合理布局。立足我省農業生產區域特點,發揮山西種子產業比較優勢,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企業布局覆蓋全省農業生產,作物布局兼顧主要農作物與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布局與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統籌結合。
(五)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種業基本建立起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突破性優良品種10~15個;重點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長期穩定的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瓜菜等作物種子生產基地100萬畝;整合培育20~30個種子骨干企業,打造5個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力爭有1~2家成為上市公司。
三、主要任務
(六)加強基礎研究,完善種業創新體系。
進一步明確種業科研分工,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重點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承擔,商業化育種重點由種子企業承擔。引導和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全部實現“事企脫鉤”。
相關部門要加大投入,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機制,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全面加強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重點開展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品種檢測技術、種子生產加工和檢驗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和應用技術性研究,以及常規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等公益性研究,為種子企業提供科技支撐。
(七)推進機制創新,培育現代種業企業。
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支持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中心、質量控制中心,完善科研創新體系。積極推進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有實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立品種審定綠色通道。
積極推進種子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市場機制優化和調整種子企業布局。鼓勵大型優勢種子企業并購優勢科研單位和中小種子企業;支持大型企業特別是已退出煤焦領域的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八)加強基地建設,提升供種保障能力。
加強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鼓勵和引導種子企業向種子生產優勢區域集中,支持種子企業通過土地流轉、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等方式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種子繁育基地村,全面提升種子生產基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機械化水平。重點開展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瓜菜等作物原原種、原種、良種、雜交種和優質蔬菜、果樹種苗生產,保障全省種子、種苗供應數量和質量的安全。
在忻定、晉中、上黨、大同、運城等盆地建立雜交玉米制種基地30萬畝,年產種子8000萬公斤。
在運城、臨汾、晉城、晉中等地建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30萬畝,年產種子7500萬公斤。
在呂梁、大同、朔州、忻州、長治、太原等高海拔冷涼山區,建立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20萬畝,年產脫毒種薯2億公斤。
在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等區域建立雜糧種子繁育基地10萬畝,年產種子1000萬公斤,重點繁育豆類、谷子、糜黍、莜麥、蕎麥良種。
在大同、忻定、晉中、上黨、晉南等盆地建立瓜果菜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0萬畝。其中,種子基地9萬畝,年產種子600萬公斤;種苗基地1萬畝,年產標準化種苗40億株。
(九)完善管理機構,提升市場管理能力。
強化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管理職能,明確種子管理機構,依法履行種子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職責。全面構建種子市場管理、種子質量監控、新品種引進區試、新品種展示推廣、信息服務等體系,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和裝備精良的種子管理隊伍,為種子管理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依法糾正和查處騙取審批、違法審批等行為。全面推進縣級種子管理機構和農業綜合執法隊聯合執法,加強種子行政許可事后監管和日常執法,加大對種子生產和購銷環節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搶購套購、未審先推、無證生產經營、套牌侵權和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等行為,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嚴格縣鄉村種子銷售備案管理,種子經營者應在當地種子管理機構備案后依法進行種子銷售。加強對進出境種子的檢驗檢疫。公安、工商、質監、監察等相關部門要與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執法合力,強化種子市場監管。
(十)規范品種試驗,嚴格品種審定和保護。
進一步規范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品種保護測試、轉基因農作物安全評價等管理,統一鑒定標準,嚴格品種審定條件,建立不適宜種植品種退出機制。加強省級品種審定與國家品種審定的協調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強化品種權執法,加強新品種保護和信息服務。
(十一)完善儲備制度,提升抗災救險能力。
完成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代儲任務;增加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數量;建立市、縣種子儲備體系。國家儲備以雜交玉米及其親本種子為主,保障雜交種子供應和平抑市場價格;省級儲備以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種子為主,市、縣儲備以短生育期作物種子為主,保障災后恢復生產和市場調劑。
四、政策支持
(十二)制定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按照國家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編制省、市、縣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分作物、分區域、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方向和重點,明確今后10年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任務和措施。
(十三)加大對企業育種投入。加大對雜交玉米品種選育投入,支持通過審定且有推廣前途的自育品種推廣應用,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其創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將“育繁推一體化”龍頭種子企業列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享受相關的政策待遇;農業產業化資金、扶貧資金、技改資金、科技支農資金要優先向 “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傾斜。
(十四)加強種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原資金渠道不變的前提下,統籌安排農作物種業資金和項目,加強育種研究、品種測試和試驗、種子檢驗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種子企業建設商業化科研育種和質量控制中心、育種基地,購置先進的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和倉儲、運輸設備等,提升種子企業良種生產能力。重點支持種子管理機構進行種子管理與質量檢驗、新品種區域試驗、種子信息服務、新品種展示示范與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等四大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種子管理服務手段。同時,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種子南繁工作,在海南省設立南繁工作站,投資建設種子檢測、鑒定基地,配套農田水利設施及種子檢驗場所,為全省農作物種子品種真實性和純度鑒定提供種植鑒定平臺,滿足種子市場監管需要。
(十五)鼓勵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科技資源合理流動,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事業單位或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允許省內科研教學推廣單位事業編制科技人員采取技術合作、項目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與種子企業簽約開展商業化育種。對企業引進的科技人才,當地政府要參照有關政策積極解決戶籍、住房和待遇等問題。
(十六)實行種子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種子企業批發和零售種子免征增值稅。對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種子生產經營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種子生產企業的農、林、牧、漁業項目所得,按規定減免企業所得稅。對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給予稅收優惠,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工商、質監、衛生、國土、稅務等各有關部門對種子企業收取的行政性費用一律按最低標準執行。
(十七)加強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實行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制度,建立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和瓜菜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區,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和輪作倒茬外,不得改變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區的用地性質。各級政府要積極協調種子生產基地土地流轉,加強對種子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和扶持,鼓勵種子企業興辦和領辦種子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種子企業聯結制種農戶的組織化程度。種子生產基地與縣鄉公路之間的道路由農業部門負責統籌規劃,各級財政部門負責投資修建。水利部門對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水利設施配套予以支持。
(十八)完善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和種子生產加工收儲補貼政策。各級財政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對省市縣三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給予補助,主要用于儲備種子收購資金利息、倉儲保管、質量檢測、損耗及轉商損失等費用的補貼。建立政府支持、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政策性保險保障機制,對玉米、馬鈴薯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保費由中央財政、省財政、制種企業和農戶按40%、30%、25%和5%比例分擔。完善種子收儲政策,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并按權限下調貸款利率,確保種子及時收購和農民制種款按時兌付。加大高效、安全制種技術和先進適用制種機械的推廣使用,將種子生產加工機械設備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
(十九)加大種子管理工作經費支持和管理能力建設。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保障種子管理工作經費投入,將種子市場監管、質量監督檢驗、品種區域試驗等屬于公共服務范圍的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同時,進一步強化市、縣種子管理部門管理和執法能力。
五、保障措施
(二十)完善法律法規。適時修訂完善《山西省農作物種子條例》和配套規章,健全并改進品種區試、品種審定、品種保護和品種退出制度,完善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審批和監督管理的相關規定,提高違法行為處罰標準,制定育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科研人員行為準則。
(二十一)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種子行業協會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協會在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加強對企業的服務,組織開展企業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二十二)加強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加強高等院校農作物種業相關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實習基地建設,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提升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學資源,加大農作物種業人才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為我省農作物種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作物種業工作的領導,省農業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土廳、省商務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編辦、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質監局、省政府研究室、山西銀監局、山西保監局、省農科院、省農機局、山西農業大學等部門和單位成立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協調組,研究解決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擬定重大政策。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市、縣(市、區)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規劃和方案。
山西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