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開發區管委會,漳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為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下達2014年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的通知》(閩政辦〔2014〕5號)精神,經市政府研究,現將2014年省里安排給我市糧食播種面積176萬畝的指導性計劃分解下達(見附件),并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抓好落實。
一、加強領導,落實糧食生產責任制。各級政府要嚴格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強化行政推動,將糧食生產任務落實到鄉、到村,到戶、到田塊,并采取有力措施解決耕地拋荒和季節性棄耕問題,確保17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的完成。要建立下管一級的糧食生產責任考核制度,年底省政府將對計劃完成好的縣(市、區)給予獎勵,充分調動糧食主產區的積極性。
二、加大扶持,落實惠農扶糧政策。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安全工作的意見》(閩政〔2012〕34號)精神,強化農資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儲備訂單糧食收購直接補貼、再生稻催芽肥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水稻種植保險、種糧大戶獎勵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扶糧政策的落實,穩定傳統種糧農戶,充分調動主產縣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財政、統計、農業、糧食等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加大惠農扶糧政策的落實監管力度,認真核實補貼的面積和資金,嚴禁弄虛作假,確保各項補貼資金兌付到農民手中,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三、提升能力,開展糧食產能區建設。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實施糧食產能區增產模式攻關與推廣,選擇適宜水稻種植、集中連片5OO畝以上的標準農田,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耕地的產出能力;集成組裝糧食“五新”技術,提升科技增產能力;創新體制機制,提升主體經營能力,在我市符合條件的糧食產區建設糧食產能區,畝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公斤。重點抓好千畝以上產能區配套建設工廠化水稻機插育秧示范點,提升水稻機械化插秧水平與規模;開展水稻“五新”集成推廣,確保產能區水稻“五新”覆蓋率100%;落實省政府政策,扶持水稻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對產能區內流轉耕地經營權100畝以上從事水稻種植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經營主體,按照每畝1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
四、創新機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各地要按照農業部的要求認真組織實施,推進整鄉制糧食高產創建工作。要創新機制,鼓勵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和服務組織通過土地季節性流轉、長期性流轉等方式參與糧食高產創建。要在總結高產創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增產模式攻關,推動高產技術、組織方法和工作機制的面上推廣,在更大范圍推廣成熟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在龍海、漳浦、詔安、云霄等糧食主產區建立14個以上萬畝水稻、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片,抓好詔安縣整鄉制高產創建工作,帶動全市糧食單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五、積極引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各地要有序規范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力度,重點向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流轉,開展多種形式的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引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合作社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公司,努力提高土地流轉規范化、市場化水平。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生產經營機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提升種糧效益。
六、提高水平,重視服務體系建設。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提高縣鄉農技推廣機構設施裝備水平,提升服務能力。創新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動員和組織農技干部深入生產一線,辦好高產示范片,種好高產展示田,加大超級稻、機插秧、機收再生稻、脫毒種薯、馬鈴薯稻草包芯、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關鍵增產技術推廣。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培訓和指導服務。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分工協作、高效運轉”的技術服務機制,切實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加強肥料、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調劑,保障農資供應,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等坑農害農行為。
七、確保安全,強化防災減災。在糧食生產的關鍵季節、重要時段,要強化氣象、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協作,因地制宜建立防災減災預案和應急響應制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加強分類指導,提出有效應對措施。按照主動避災、科學抗災、及時救災的要求,及時提出防災減災措施,指導農民科學抗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要加強對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的技術和物資扶持,擴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規模,提高防治效果,防止重大病蟲暴發危害,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附件:
2014年漳州市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分解表
漳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2月21日
為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下達2014年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的通知》(閩政辦〔2014〕5號)精神,經市政府研究,現將2014年省里安排給我市糧食播種面積176萬畝的指導性計劃分解下達(見附件),并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抓好落實。
一、加強領導,落實糧食生產責任制。各級政府要嚴格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強化行政推動,將糧食生產任務落實到鄉、到村,到戶、到田塊,并采取有力措施解決耕地拋荒和季節性棄耕問題,確保17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的完成。要建立下管一級的糧食生產責任考核制度,年底省政府將對計劃完成好的縣(市、區)給予獎勵,充分調動糧食主產區的積極性。
二、加大扶持,落實惠農扶糧政策。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安全工作的意見》(閩政〔2012〕34號)精神,強化農資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儲備訂單糧食收購直接補貼、再生稻催芽肥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水稻種植保險、種糧大戶獎勵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扶糧政策的落實,穩定傳統種糧農戶,充分調動主產縣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財政、統計、農業、糧食等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加大惠農扶糧政策的落實監管力度,認真核實補貼的面積和資金,嚴禁弄虛作假,確保各項補貼資金兌付到農民手中,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三、提升能力,開展糧食產能區建設。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實施糧食產能區增產模式攻關與推廣,選擇適宜水稻種植、集中連片5OO畝以上的標準農田,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耕地的產出能力;集成組裝糧食“五新”技術,提升科技增產能力;創新體制機制,提升主體經營能力,在我市符合條件的糧食產區建設糧食產能區,畝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公斤。重點抓好千畝以上產能區配套建設工廠化水稻機插育秧示范點,提升水稻機械化插秧水平與規模;開展水稻“五新”集成推廣,確保產能區水稻“五新”覆蓋率100%;落實省政府政策,扶持水稻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對產能區內流轉耕地經營權100畝以上從事水稻種植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經營主體,按照每畝1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
四、創新機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各地要按照農業部的要求認真組織實施,推進整鄉制糧食高產創建工作。要創新機制,鼓勵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和服務組織通過土地季節性流轉、長期性流轉等方式參與糧食高產創建。要在總結高產創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增產模式攻關,推動高產技術、組織方法和工作機制的面上推廣,在更大范圍推廣成熟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在龍海、漳浦、詔安、云霄等糧食主產區建立14個以上萬畝水稻、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片,抓好詔安縣整鄉制高產創建工作,帶動全市糧食單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五、積極引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各地要有序規范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力度,重點向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流轉,開展多種形式的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引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合作社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公司,努力提高土地流轉規范化、市場化水平。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生產經營機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提升種糧效益。
六、提高水平,重視服務體系建設。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提高縣鄉農技推廣機構設施裝備水平,提升服務能力。創新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動員和組織農技干部深入生產一線,辦好高產示范片,種好高產展示田,加大超級稻、機插秧、機收再生稻、脫毒種薯、馬鈴薯稻草包芯、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關鍵增產技術推廣。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培訓和指導服務。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分工協作、高效運轉”的技術服務機制,切實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加強肥料、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調劑,保障農資供應,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等坑農害農行為。
七、確保安全,強化防災減災。在糧食生產的關鍵季節、重要時段,要強化氣象、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協作,因地制宜建立防災減災預案和應急響應制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加強分類指導,提出有效應對措施。按照主動避災、科學抗災、及時救災的要求,及時提出防災減災措施,指導農民科學抗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要加強對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的技術和物資扶持,擴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規模,提高防治效果,防止重大病蟲暴發危害,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附件:

漳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