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步落實糧食生產行政責任制。加強糧食生產,是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保證市場有效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客觀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發展糧食生產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區、縣(市)要成立糧食生產領導小組,及時研究和解決糧食生產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認真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目標考核責任制,堅持糧食生產區、縣(市)長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增長。力爭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3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40萬噸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510萬畝以上,并且確保早稻種植面積225萬畝以上。各地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依法保護耕地,堅決杜絕亂占、濫用耕地的行為。要認真落實治理耕地拋荒工作責任制,堅決遏制水稻生產“雙改單”,積極引導農民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要積極鼓勵有耕種能力的農戶代耕代種,幫助農民解決因外出務工或勞力缺乏造成無人耕種的問題。要鼓勵和引導農戶在不改變耕地農業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適度流轉,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積極做好相關服務工作。
三、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以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為契機,在長沙縣的果園、路口,望城縣的格塘、新康,寧鄉縣的回龍鋪、雙江口等鄉(鎮)開展糧食萬畝高產創建活動。集中組織重大增產技術推廣,落實增產技術措施,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單產,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生產能力。各地要結合實際,科學制定工作方案,細化各項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形成有機統一的糧食高產示范體系,確保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取得實際成效。同時,各區、縣(市)要按照有關要求,認真做好縣、鄉農技服務機構的定崗、定編、定員工作,切實落實農技服務人員的工作待遇,建立職能強化、網絡健全、服務可靠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持。
四、切實加大糧食生產的投入力度。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生產的投入,支持發展糧食生產。一是提高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標準。2009年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標準由2008年的每畝89.5元提高到每畝94元左右。二是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即早秈稻90元/100斤,中晚秈稻92元/100斤,粳秈稻95元/100斤,比2008年平均提高13元。三是進一步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提高對插秧機、全喂入聯合收割機、耕整機、小型拖拉機、施耕機和鏵式犁等部分機具的補貼標準。四是加大對糧食產業化發展的扶持。2009年市政府繼續安排200萬元資金用于兌現糧食生產目標考核,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優質稻產業化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種糧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發展糧食生產。各區、縣(市)要切實按照《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全國菜籃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扶持發展生產確保市場供應的若干意見》(長政發〔2007〕29號)文件要求,在國家糧食獎勵資金中拿出不低于30%的資金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同時對優質糧產業工程給予資金配套。
五、積極推動糧食生產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組織抓好優質稻產業化開發,努力提高糧食生產的優質率,確保全市優質稻面積390萬畝以上,高檔優質稻面積100萬畝以上。各地要按照“連片種植,一片一種”的原則,抓好優質稻生產的規劃,鼓勵和扶持稻米加工龍頭企業、種糧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聯合建設優質稻基地,幫助企業打造優質稻米品牌。要加快龍頭企業的改造升級,重點扶持一批有規模的糧食加工企業,提高糧食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增值增效。
六、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積極發展以機耕、機播、機收、機械植保、秸桿還田、烘干等機械化作業為主體的專業化服務組織,鼓勵購置大中型農業機械,廣泛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快先進適用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的科學組裝配套。大力推廣機械化節本增效技術和秸桿機械化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植保專業化防治技術,實現農機與農技的有機結合,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七、建立健全糧食生產防災救災機制。牢固樹立抗災奪取豐收的思想,不斷完善和健全糧食生產防災減災預案。要建立水稻生產儲備育秧機制,逐步建立常規性的水稻儲備育秧基地,搞好秧苗余缺調劑,確保水稻生產的需要。要認真組織做好水稻保險工作,各區、縣(市)要明確專人,明確責任,配合保險公司開展水稻生產保險合同的簽訂,協助保險公司及時搞好水稻災情的勘查理賠。要加強災害預測,氣象部門要及時發布災情信息,指導種糧群眾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