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近日來,有關新疆“海鮮”喜迎豐收的話題討論不斷。新疆產的三文魚、澳洲淡水龍蝦、南美白對蝦等水產品不僅日益受到中國消費者青睞,也成為助力民眾增收的重要產業,甚至遠銷海外,讓世界品嘗到中國的“新鮮”滋味。不只是新疆,中西部多省份正持續加快構建漁業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海鮮養殖已不再是沿海城市的專利。
新疆漁業釋放巨大發展潛力
內陸沒有“海”,如何養“海鮮”?
海鮮養殖,難在水源,在地處內陸、被稱作“離海最遠的地方”的新疆,海水從哪里來?答案指向一個關鍵詞——“海鮮陸養”模式。“海鮮陸養”模式指在陸地營造類似于海洋的生態環境,人工養殖魚類、蝦蟹類、貝類等海產品。
2018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78%以上。為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經國務院批準,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到,到2035年,水產養殖布局要更趨科學合理,養殖生產制度和監管體系要更健全。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建立政府引導、生產主體自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支持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項目。
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新疆漁業發展的力度越來越大,僅2023年項目資金就達8158萬元。新疆天然水域漁業資源開發力度逐年加大,冷水漁業發展呈較快增長態勢。
據報道,新疆漁業資源豐富,共有魚類88種,其中土著魚類46種。2022年,新疆漁業總產量達17.3萬噸,在西北五省區排名第二,其中三文魚總產4554噸,產量占全國內陸產量的15%。
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疆天蘊”)擁有2個年產3000噸的三文魚養殖基地,還有1個年產5800噸的養殖基地正在籌建之中。公司一年可繁育三文魚苗種800萬尾,高品質三文魚年產能1.2萬噸。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也已出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2022年,公司銷售收入20176萬元,利潤5657萬元;2023年,預計銷售三文魚6000噸,可實現收入約5億元。”新疆天蘊總經理李春雨說。
除了冷水魚,新疆多地還巧用資源“造海”,將鹽堿水變成“人造海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紅旗農場的一處鹽堿地智能生態海產養殖基地里,工作人員正忙著打撈、裝箱、發運當地產的“海鮮”。工作人員表示,“這里鹽堿水資源豐富,我們將其調配成與天然海水較接近的‘人造海水’,模擬海洋環境。9月份預計集中上市的50余噸‘海鮮’,已經全部被預訂一空。”
新疆阿克蘇市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已經到了豐收的季節。養殖基地負責人周京森介紹,“海蝦淡養”指的是把海蝦放在淡水里養殖,最大的技術難點在于讓海蝦適應新疆的淡水環境。
周京森說,一般南美白對蝦適應的水溫在25℃左右,如果水溫低于18℃就不適合對蝦的生長了,“淡化過程結束,蝦苗進入大塘之后,我們每天要監測水塘的溫度、溶氧、pH值、氨氮以及亞硝酸鹽的水環境”。
近日,新疆麥蓋提縣養殖的澳洲淡水龍蝦陸續上市,這里的龍蝦體大肥厚、肉質嫩滑、口感鮮甜。養殖基地負責人透露,龍蝦自9月陸續上市以來,賣了快500公斤。當地一家海鮮店老板說:“自從麥蓋提縣開始養殖澳洲淡水龍蝦,我們就不再從外地進貨了,節約成本的同時,品質也能保障。”
目前,水產養殖已成為新疆漁業主產區的富民產業,為鄉村振興、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貢獻了重要力量。“我們公司66%的員工為當地農牧民,其中包括部分來自南疆的富余勞動力,養殖、加工、裝備技術等一線員工月工資待遇達到6881元。”李春雨介紹,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新疆天蘊還帶動當地609戶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產業鏈,利用三文魚養殖基地的優勢資源開展勞務分包、漁家樂、農產品購銷等經營活動,至今已連續5年為群眾兜底分紅共計730.8萬元。
數據顯示,2022年,新疆漁業總產值達42億元,較2019年增加9.21億元。“新疆漁業的巨大發展潛力正逐步釋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漁業監督處處長鄧康處說,“新疆有六七百座水庫,下一步將一水一策進行篩選、逐步開發。隨著新疆對水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精細化管理,將為漁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就像馳名中外的鮮甜瓜果,新疆也一定會為大家送上優質的水產品。”
“海鮮陸養”成大勢所趨
不僅是新疆,農業農村部《2020年漁業扶貧和援藏援疆行動方案》提到,支持內地多省份開展漁業養殖扶貧。其中,在多個內地省份發展冷水魚養殖。如支持青海省開展陸基冷水魚養殖試驗示范;支持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發展冷水魚養殖,形成可在冷水資源豐富地區復制推廣的典型模式;支持西藏建設土著魚類繁育保護基地、集裝箱循環水養殖基地,構建亞東鮭等冷水魚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繼續開展黑斑原鮡和裂腹魚類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以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為例,目前景泰縣鹽堿地已經成功養殖小龍蝦、鯉魚、鰱魚、虹鱒、金鱒魚、南美白對蝦、河蟹等。據當地媒體2022年報道,景泰縣采取以漁治堿的方式治理鹽堿地面積已達到2萬畝,鹽堿漁業更是成為當地一大特色富民產業,產值達到5400萬元。
“寧夏用黃河水養魚已有幾十年歷史,發展鹽堿水模擬海水養殖蝦蟹是近些年的事。”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唐亮介紹,寧夏宜漁鹽堿水土分布廣泛,引黃灌區土壤鹽化多屬鹽土分布類型,鹽度多在2—18之間,pH值在7.7—9.3之間,發展海產品養殖優勢明顯。全區共有鹽漬化耕地248.7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2.7%,農林牧未利用的鹽堿荒地面積達83.5萬畝,主要分布在賀蘭縣等銀川北部地區和中部干旱帶,其中鹽池縣擁有4.7萬畝高鹽堿地和4萬畝鹽湖資源優勢。
“以漁治堿”是寧夏開展鹽堿地(水)綜合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漁業生產,近幾年開始在鹽堿地上挖池塘養魚,目前寧夏已利用鹽堿地開展池塘大宗淡水魚精準養殖15.9萬畝,累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100萬畝。截至2022年底,寧夏南美白對蝦養殖產量217噸、青蟹908噸、加州鱸魚967噸。
如今的寧夏賀蘭、鹽池等縣區,適水產業發展得可謂風生水起。談到對未來的打算,唐亮表示,第一要擴大規模。落實鹽堿荒地開發利用目標任務,重點對分布在銀北地區和鹽池等農林牧未利用的低洼鹽堿荒地因地制宜實施“以漁改堿、以漁治堿”工程,開展以對蝦、青蟹等耐鹽堿廣適性品種為主導的設施養殖50萬平方米、稻漁綜合種養10萬畝、菜魚共生生態種養1000畝,積極探索發展大黃魚、青蟹、鱖魚等優質新品種,全方位開發宜漁資源。第二要開拓市場。在鞏固寧夏與西部其他省(區、市)市場基礎上,還要加快冷鏈物流建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
數據顯示,湖北省已實現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規模達196萬立方米,力爭全年淡水產品名特優品種養殖比重提升到42%以上,不斷用多元化的水產品豐富市民餐桌。
武漢地區目前實現的“海鮮陸養”模式主要是通過將循環淡水模擬出合適的鹽度和溫度,以此實現海洋環境的“復刻”。
在武漢市東西湖區的“海鮮陸養”基地里,負責人透露,今年春節過后,他們就從廣東湛江、山東濰坊等地采購足量的海鹽鹵水,以1∶10的比例進行淡化處理。同時將水溫和室內溫度都保持在28℃左右,實現全環境的海水養殖。“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實現一年四季有蝦上市,畝產量是一般魚塘養殖的十多倍。”
在位于武漢市漢南區的“海鮮陸養”基地里,已經順利出產了本地養殖的石斑魚,接下來還將進行多個海鮮品種的養殖,而湖北省內也已經實現了鰻魚、南美白對蝦、石斑魚等海產品的“海鮮陸養”,讓市民的餐桌既豐富又新鮮。
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永濤介紹,湖北有很多資源優勢,比較適合開展設施漁業的養殖,“海鮮陸養”是一個比較新鮮、比較好的設施漁業養殖模式,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是值得推廣和應用的。
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廖永巖說:“‘海鮮陸養’是將來水產養殖的一個大發展方向。只有農業工業化了,養殖的效益、養殖風險可控性才能夠提高。”
業內人士表示,采取“海鮮陸養”模式,提供了一條“致富路”,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海鮮陸養”不僅為解決我國鹽堿地的治理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行性方案,還促進農戶增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海鮮”走進千家萬戶的日常餐桌。